又读《兰亭集序》,与一教室少年。
前天赏“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还好。
昨天读王羲之的生死之痛,少年们乍遇这么大哲学问题,有点懵,“不能喻之于怀”。何况大清早头一节课——昨夜他们大都辛苦做题至午夜。
我反思:这节课,老老实实再领着梳理三四段文意,耐心进入晋人王右军的内心世界吧。
今天就一句一句,领着疏解,贯通。任何花梢,在这些真性情全身心的人生价值思考的文字面前,都是不管用的。你只有全力以赴,你只能步步为营。也许这时候穿插一点子讨论吟诵,才有些意思。
王羲之很快乐:雅人相聚在山美水秀的三月春风里!
王右军很悲伤:总会厌倦,总会走到生命尽头。
王书圣很饱满:好在我们从来都有无限感慨,好在一代代人留下了不朽的诗文。“有感于斯文”,这就是人类不可寂灭的凭证。
王先生释然:只要珍存这一切,用我美好的诗歌和书法。
啊,原来语文是超越生死的。栖居语言家园,就可珍存美好时光,留下饱满的情感,穿越无限的时光,在一代代“后之览者”那儿一直鲜活。人,就是语言啊!
少年们犹记我们的开学第一课——缘。
用文字结缘。
用语言与万年岁月结缘。
今天这样读兰亭。记得十年前,我也读出一番好光景。哦,我已成为自己文章的“后之览者”了,哈哈。
春天的课堂
春天的课堂,讲春天的文章——王右军的《兰亭集序》。
年轻的教师打出王羲之的书法,指给学生们看:“遒媚劲健。”或:“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多么美丽的人类痕迹,多么动人的纸上舞蹈,那些线条,特别是那古典的黄色的纸张,那些圈点涂抹的痕迹,分明复活了两千年前那个三月的春日——“惠风和畅,天朗气清”。那是一个不朽的春日。
教师问:都有些什么人呐?“群贤毕至,老少咸集。”学生齐声朗诵,显然,他们也喜欢这样的情景,这样的欢会。
是的,那些“遒媚”的字迹,就是那天每一个在水边“曲觞流水”、饮酒赋诗的东晋名士的表情,那天真烂漫、不拘形迹的章法,就是他们“列坐其次”、“畅叙幽情”的场景。那一天,在会稽山下,在茂林修竹的环抱下,他们“放浪形骸”,“游目骋怀”,真是快乐!
那是两千年前的一个好日子,那是两千年前的一群雅人,他们头一天是政治家,将军,文士,僧侣,但此刻只是“老少”“群贤”。大伙儿脱略形迹,洒脱如意,尽享无限春光,同饮香醇美酒。那是他们负责的一个国家刚刚从北方胡虏的铁蹄和战火逃脱来到南方的时候,国民惊魂未定,丧乱仓皇,国家立足未稳,忧患四起。但越是这样,高贵的士越要表现出镇定和从容,闲雅和风流。
先前,也是这群人中的几个,泛舟海上,从流飘荡。忽然,大风狂吹,波浪兼天,众人各各失色,嚷着要回家。其时,只有身为宰相的谢安淡定冷静,“神情方王(自若),吟啸不言”。这份镇定换来了安全地返航。
好一个谢安!他的担子最重,他的胆子最大。他深知,最高雅的享受恰是最危险时刻的从容。那时他未必不怕,但生命可弃,闲雅的风度当时时保持。因为,那是一种清醒安详的生命状态。那是大欢喜的一刻。而每一刻都来之不易,每一个“当下此刻”都是名士证明人性高贵的庄严时刻。
因此,他们这群人很会享受生活,特别是风口浪尖上的嬉戏。
更何况,在这样一个惠风和畅的好时候!
难得。
“可是,第二段的结尾,王羲之为什么又说‘岂不痛哉’?”年轻教师充满玄机地发问。
“因为作者想到了‘老之将至。’”
“作者从眼前的聚会想到了人生的生死问题……”
“这么好的时光太难得了,可是人生却这样短暂!”
孩子们很聪明。显然,他们领会了老师的用心——结合上下文给出原因。
可是孩子们,你们真的懂得人生的短暂吗?你们觉察到了吗,自己欣赏这样美好诗文的“此刻”也是转瞬即逝的?此刻,我们也是济济一堂,你们的教师这样年轻,容光焕发,为今天的公开课早早作了准备,那些兰亭字帖和风光的美丽照片曾让年轻老师的这几天充满美感,还邀集了这许多同事坐在教室后面。年轻老师为你们挑选了最优美的古文,很兴奋。
孩子们,这样的时刻,在你们的高中生活中也许还会再现,但下一次的聚会还会是这间面朝东方、迎着下午柔和春光的教室吗?还会聚集相同的这样一群人吗?还会一起诵读同一篇文章吗?还会是同样一个年轻的老师吗?
肯定不会了。每个人生场景都是唯一的。
古希腊人聪慧而伤感——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兰亭是唯一的,这个讲述欣赏兰亭的教室是唯一的。
那年,台湾回大陆的诗人余光中爬上了高峻的长白山,面对那股流进天池的溪流,他突然长吟:“流水呀,你从何而来?先前都遇到了什么?将后要去哪里?为什么,就是在此时此刻,你和我相遇?”我很震动,我知道,白发在长白山的风中飘扬的诗人想到的是一个字——“缘”。
“缘”,就是唯一。
在茫茫时空中,每一个瞬间都是唯一。所以可贵,因为一去不返,无可重复,“岂不痛哉”?
可痛着,也就是体会着。因为懂得,所以珍惜。
王勃在他的传世名作《滕王阁序》中说:“四美具,二难并。”是的,良辰美景,醇酒嘉客,这些人间好事物得一份都难,要凑到一块,只能是“缘”。
《红楼梦》里,宝玉最恋聚会,在他看来,姐姐妹妹们在一起说说笑笑,难得,快乐,他希望一直不要结束。而黛玉却似乎不喜热闹,希望早早结束。宝玉说,好容易相聚,不可散了。黛玉说,既然要散,何必相聚?
他们都是最具灵性的少年。他们珍惜聚会,害怕那“唯一”的消失。世俗的红楼装不下他们纯净的心灵中太多的留恋,于是,姐妹们还是风流云散了,嫁人了,远走他乡了,香消玉殒了……
因此,黛玉留下了《葬花吟》,记录下一片花的败叶的唯一瞬间,大观院里,宝哥哥是唯一的读者。
这些,斤斤于权势、机诈、金钱等等玩意儿的王熙凤之流怎能理解?她成天裹在艳俗华贵的绸缎里,操纵者心外的世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何曾感受到自己的心跳?处在那么一个充满贪欲的园子里,和那么多颟顸、蒙蔽的人在一起,宝黛如何能终结良缘?在那个地位堆积起来的大家庭里,人们要的是“有用”——取功名,搏富贵,而林妹妹惜花独吟,宝哥哥“疯疯傻傻”,这般“无用”,谁人能够理会?宝玉得到的判词是:“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如果,一个人从来不曾体验与他人的细微情感,从来不曾品尝花的芳香,从来不曾留意季节的况味,从来不曾明白爱的可贵,又怎能算活过一回?要说,那机关算尽、泼辣专权、艳如明星的王熙凤其实是白活了一场。她的一生,是蒙蔽的一生。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臧克家毕竟是诗人。
有时候,千年等于一日,一日等于千年。
这些,读着兰亭的孩子们,你们能理解吗?也许,你们中的某个,已经隐约触到了那“缘”的边际了。那么,请你珍惜,孩子。你看,王羲之在珍惜。他明白“老之将至”,明白“情随事迁”,明白“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明白“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更明白“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所以,他欣然提笔了,他察觉到那个春天的日子非同寻常,他明白那“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陶然醉态多么可贵。他要为自己和伙伴们的欢乐写下历史,他要为南方天地给予的这样一天留下痕迹,他要为自己鲜活敏感的生命作证。他知道,不是每一天都能这样欢会,不是每一刻自己都能如此清醒,毫无蒙蔽。生命觉醒的时刻才是活着的时刻,情感丰富的片刻才是不朽的永恒,“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他知道,“后之揽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所以,他珍重地提起了一支纤细的、通灵的鼠须笔……
是的,太宝贵了,要记下眼前的一切。你看他笔下,时间、地点、事由、人物、风光、聚会内容,样样都写到了。你看他那时多么欣喜自得,“此地有”好东西,“又有”别的好东西。“虽无”这个那个,然“一觞一咏”,“亦足以”这样那样。这番曲里拐弯的铺垫、映衬、反复、铺陈,见出了王羲之的饱满情怀。那一刻他多么富足!
已经很知足了,可天地还在赠予。
王羲之懂得感恩,因而他得到的最多。他的笔下,全是幸运!
真得感谢中国的文言,真得感谢那些虚字,它们是王羲之的心画,是他与无数代后人交通的信使,是一种微妙的纽带,曲折如意地传递了诗人千百年前的自得情怀。
王羲之完全忘情了,也真是奇怪,那天,他手中的鼠须笔灵活柔媚,翻折自如,使转流便,仿佛平添了灵性,你心里有什么,它就倾泻什么,你心中怎样想,它就怎样挥洒。弄不清是笔带着王羲之在挥运,还是王羲之在舞弄着毛笔。那一刻,华夏祖先创制柔软难控的毛笔的玄机完全暴露了,仓颉老人绘制汉字的用意彻底显现了,中国人要玩一种叫做书法的艺术之奥秘洞明于世了。书为心画!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这番意境。
王羲之写的是大悲痛,大欢喜,大彻大悟。王羲之要告诉千秋百代的人们——
要珍惜啊,人们!
我们来到这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世界,多么美好,多么难得,多么幸运!
那境界古人说明多多——“心手双畅”,“物我无间”,“物我两忘”,“陶然忘机”……
那痕迹人们赞赏也不少——“虎卧凤阁,龙翔天外”,“遒媚多姿”,“古今第一行书”……
肯定如此。难怪,王羲之酒醒,立刻发现了那幅字的神韵非同寻常。他着手再写,可是,不行。再写,还是不行!连那些涂抹的痕迹都神采熠熠,不可企及。
书圣无可奈何,大师为之措手。
因为,那一刻“已为陈迹”,那一刻不可再现。
那是唯一的一刻。
这唯一,使后来伟大的李世民皇帝一下子醍醐灌顶,兴奋莫名。他也被唤醒了。是人都会被这样的东西唤醒。比如蒙娜丽莎的微笑,比如泰山经石峪的大字《金刚经》的宽博雍容气象。
如果说,李世民先前算计着“智取”兰亭帖还是崇拜它的名气,还是帝王家的占有欲和霸道站了上风,那么,后来他把这部传世名作带进坟墓,就与那个让活人和摆成方阵的兵马陶俑陪他埋葬的秦始皇嬴政完全不同。我相信赋有灵性的李世民是无法割舍一种珍贵的情感。人不可能不朽,寻找长生不老之术的帝王们最后往往死于丹药。一大堆金银美玉的器皿更会显出肉体的脆弱。盗墓贼裹挟走“硬件”的现场,常常是一堆寻常的朽骨。睿智如李世民太懂得这些,所以他要兰亭禊帖陪伴他的灵魂。中华帝王中最善听逆耳之言的他这一次很倔强。他临终之际叮咛,或说是命令儿子——他离不开永远的《兰亭集序》!
我想,书圣王羲之在这一天后也已晓悟——美好的兰亭是唯一的,但是,只要人保持一种清醒,只要你真正明白当下此刻的含义,那么,世上处处是兰亭,人人皆可为尧舜。《兰亭诗》为证——
寥朗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有心未能悟,适足缠利害。
未若任所遇,逍遥良辰会。”
觉醒的一刻多么珍贵,觉醒的时刻,天地万物,焕然一新,宇宙万古,同在此刻!那个春天的日子不朽了。
那么,孩子们,你们今天所在的这个课堂,这春天的课堂,这大家在一起诵读《兰亭集序》的课堂,不也是唯一的么?孩子们,你们是否也会写下属于自己的一篇美妙辞赋、永久的笔迹?
那一幅字,恩格斯叫它“这一个”,无以取代!
生命只有一次,无比幸运,无比短暂,无比欢乐。我们当有幸运的感觉,我们应当感恩。
年轻的教师,真得感谢你,你在教会孩子们这一切。
这是春天的课堂,这是生命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