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经典品辛弃疾醉意人生

文| 紫气东升  (原创)

《清平乐·村居》

一、谈话导入,走进词人

同学们,提起南宋爱国词人,你知道老师最喜欢谁?

是的,辛弃疾。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与苏轼并称“苏辛”。

他是宋词豪放派代表人物。他的诗作大部分充满家国之忧,半壁江山沦陷之恨。

他从小立志收复中原,却一直得不到重视,41岁被投降派弹劾,罢官,闲居上饶近二十余年。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被闲置的辛弃疾,他的乡村生活如何? 那就让我们到《清平乐.村居》中寻找答案吧!(师板书:  清平乐  村居)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清平乐.村居》

二、诵读释义,走向村居

(一)师诵读

1、下面请听老师诵读  (读得欢快)


                    清平乐. 村居,

                                  宋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释义

师问: 听了老师的诵读,你们是不是觉得这首词很欢快,很有画面感。

2、好吧,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吧。

嗯,很好。谁来说说词的上片写了什么?

好,你来说,是的,一座茅草房 怎么样的茅草房?又低又小。还有一条小溪,溪声——潺潺,溪水——清澈,哦,溪水里还会有鱼呢!你真会想象。溪上还有青青的嫩草。

让我们感受到了乡村的 ——景美

除了景,还有?一对白发翁媪,他们在干什么呢?

哦,对了,他们正用带着醉意的吴地方言相互逗乐。

从“相媚好”让我们感受到了,翁媪的感情好,这就是——情美。

所以这景美,情美,不由地令人醉入其中——沉醉在这青草、溪声、低小茅檐当中。还会沉醉在——是的,彼此你情我侬的爱情里。

还会醉在——

哦,答案原来藏在词的下片呢!

好,你来说说看,都写了谁?

嗯,对呀,大儿子在溪东豆田里除草。

二儿子坐家门口忙着编织鸡笼。小儿子横卧在溪头剥着莲蓬。

他们都多么懂事,乖巧啊,难怪翁媪会因他们而醉。

那么这几个孩子当中你最喜欢谁?

原来你们跟老师一样,喜欢小儿子。

觉得他特别  ——可爱,特别——调皮。

你又是通过哪个字感受到的呢?

是的,一个“卧”字,让画面动起来了,让我们眼前仿佛看到了小儿——时而仰卧、时而侧卧,时不时还会打几个滚,哼上几支小曲儿呢。

不仅你最喜小儿,翁媪最喜小儿,词人也最喜小儿呢!

整首词让我们感受到这一家人过得非常——快乐,非常——幸福。

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好的感受齐读《清平乐.村居》吧!

三、走出村居,升华主题

孩子们,你们读得真好。老师都被你们深深感染了。

可老师有一点不明白,词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词?

是啊,一切景语皆情语。他想起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他曾亲眼目睹家乡的父老乡亲被金人迫害,导致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而他却不能救百姓于水火之中。想到了战火中的家乡,词人醉上心头。他在《西江月.遣兴》中这样写道: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

    国家有难,英雄却无用武之地。他想灌醉自己,排遣报国无门的悲痛。可身体虽醉,心智犹醒。

他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这样写道: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出示课件,师配乐朗读)

只有在醉梦中,也只能在醉梦中,词人才能重回当年金戈铁马、气吐万里如虎的杀敌场面。


四 、吟诵村居  享受清平

也是这村居里温馨的一家人,让词人悲愤的心灵得到慰藉。他多么希望能平定天下,收复中原;他多么希望家乡的人们甚至全天下老百姓都能够像村居里的这家人一样:

老有所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居有所伴——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壮有所用——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幼有所喜——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而这样的生活就是——安居乐业(师:板书 安居乐业)

这是词人一生的追求,也是他对未来美好的期望啊!来吧,孩子们,让我们把这份美好的祝愿送进村居中,齐读《清平乐.村居》。

(全班一起朗诵《清平乐.村居》此时音乐起)

                (总结)


一幅村居图,寄托美好祝愿,无限牵挂;一曲清平乐,祈求海内清平,百姓安居。这样的辛弃疾怎能不令人为之动容?这也是辛弃疾的醉意人生,诗意生活。就让我们一起吟诵《村居》,乐享清平吧(吟诵版《清平乐.村居》响起)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