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到校友群里一位女同学在发出“还没有买到口罩”,于是热心肠的我将一个口罩购买相关信息发到群里,口罩信息的来源是前职阿里巴巴公司朋友的信息,而且我本人也购买了20个。
信息一发,没想到“10个,69元?一次性口罩。这生意做的好。”“人心的问题”“国难财赚的开心很”“加价30倍出售,还不涉及到道德,那什么涉及到道德?”
一连串针对朋友的道德评价就上演了!我的内心开始翻涌!
于是我发了下面这段话:
我知道你们没说我
我也不相信我朋友会为这些口罩赚差价和赚到钱
口罩的品质和价格有差异,赵同学是业内人士,对价格的认知跟我们消费者认知有差异
此时的进货价格更不可跟疫情前同日耳语
如雪峰同学那么幸运是最好了,现在还有没有货,他同学估计也不好说
朋友也就是恰好连接到一批货源,对于实在买不到的伙伴有一份防护就好,不需要量很大,总比没有基础防护好
有伙伴有更好的货源也可以发群里让没买到的伙伴有防护
用祝福有防护的伙伴替代轻言“发国难财”这样的道德至高点评论,是不是更好
今天的信息对接
引发评论是可以理解
希望大家换个角度思考更有温度
发完这些话后,群里终于平息了!
平时可能这件事过就过了,加入了日更群,增加我对事情思考的习惯和记录
这件事也让我悟到几点:
1、提升公共舆论环境的情商敏感度
对于口罩,在公共卫生事件中,是特殊商品,需要前置想到有些人对价格敏感度高,自己信赖和接受价格,不代表人人接受!如果在发信息的时候,补充一些价格高的释意会更好。
2、提升对道德评价的免疫力
这段时间疫情,谈到挺多的一个词是“免疫力”,战胜病毒,需要身体免疫力;财富管理,需要做好现金流和风险管理,需要财务免疫力;同样,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也需要提升对道德评价的免疫力。
《庄子》中说:“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是这世间最苍白也是最有力的东西。
在不了解他人的情况下不要按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对方,更别提随随便便去评价别人了,不随意评价人,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