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编导成长记(一)

    2019年的5月6日,填写了《定井位》的入库单,心里的石头落下了地。

    回想从选题,到拍摄,再到素材的整理,稿件的书写,最后剪辑成片,收获颇丰。


一、选题

1.选题预判

    在选择选题时,首先需要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为什么要做这个片子。即是制作这个选题的最初动机,从最一开始就要有一个清晰的定位。第二个问题,片子做给谁看。这就会给制作片子一个视角,通过观众的视角,更能明白观众所期待的内容是什么样的,以及以一种怎样的方式去讲述。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在这两个问题之前,是,自己能否驾驭这个选题。对自己的认识很重要。像这次,第一次选择研究院相关的片子做,专业性比较强,对自己能否讲清楚,讲好,是个不小的挑战,但做完片子后,于油田的勘探开发流程有了系统的认识,也学习了很多石油专业性知识,成长也不少。

2.资料整理

    确定选题后,对选题进行一个全方面的资料整理。相关新闻、文件,所能得到的信息看一遍,整体有一个大概印象。梳理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便于以后拍摄时,询问被采访者。或直接通过电话采访,搞清楚不明白的概念。对选题有个大概认知。

3.专业知识理解

    编导制作出的片子,如果自己都不理解,如何让观众明白?而且关于研究院的片子专业性强,更要注重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因第一次拍片子,沟通时要提前告知对方,自己因第一次拍纪录片,有很多专业性的知识不是很了解,很感谢对方能够认真的对我们进行讲解,这样也有利于合作,将片子讲述的更好。

    最好多听别人说几遍,利于记忆与理解,可能刚开始,被采访者解释的很抽象,不妨询问是否有通俗易懂的解释方式,或者举个例子,跟什么已理解的事物相近,促进理解。

4.框架梳理

    对资料整理完,专业知识也了解,选题有了个大致的认识,这时可以梳理一个框架,根据自己想怎样做这部片子,以及做给谁看,大致有一个如何讲故事的想法。这个想法是在拍摄,制作过程中,不断完善的。所以刚开始不必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一定要梳理一个完美框架。先完成,再完美。

二、沟通

    纪录片是合作的艺术,镜头呈现出来的,是拍摄者与被拍摄者的共同作品。所以沟通很重要。好的沟通能架起相互信任的桥梁。

    第一次拍纪录片,自己太过于羞涩,与被拍摄对象的沟通,没有做太多的干预,几乎都是如实的记录下来被拍摄者的一举一动。同时要真诚的告诉他们,我们做这个纪录片的初衷,以及自己并不会将被拍摄者的影像资料外用。

    因为拍摄周期问题,可能一开始就要带着摄像机去拍摄,被拍摄者习惯摄像机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在这极其重要的一段时间中,一定不要让被拍摄者厌恶镜头,而要跟他解释自己为什么要拍摄这些镜头,取得理解。慢慢的习惯后,他们会自然许多。

    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你为他着想,人是相互的,他自然会体谅你。(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具体实施方法就是,如果有人拍我,我希望他能怎样跟我沟通?自然而然,自己就怎样对被拍摄者沟通)

三、现场拍摄

    此次拍摄有几次严重的失误,在此梳理出来,为了下次做的更好。

1.现场收音

    此次拍摄现场收音效果差,有一段采访更是风声颇大,以至于采访声都被淹没在了风中。问题在于没有利用好无线麦克风。

    a:有风天气外出采访收音

    有一段采访,是在库车山前,临近下午,风很大,用的是外置有线话筒,画面中构图,人物形象都没问题,但是声音出了问题,同样用不了。如果室外采访有风,下次则可以采取用无线麦克风,效果会好很多。

    b:现场拍摄收音

    像老编导请教,现场拍摄收音问题,他们告诉我,先找一个中心人物(如果有主人公,就是主人公,如果是一群人都重要,就找那个说话稍多,有决策权的中心人物)给他带上无线麦克风收音。

    自己这次拍摄都是使用外置麦克风收音,摄像机一移动,不小心碰撞到外置麦克风就会有碰撞声响。而且有时离被拍摄者距离较远,声音质量差,在人较多拍摄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很难听清他们说的什么。

2.镜头

    a:稳

    只能说,在能使用三脚架时,尽量用三脚架,不能使用三脚架时,创造机会使用三脚架。为了镜头的平稳,这是基本要求。先稳了,才能推拉摇移。

    这次拍摄没有意识到镜头稳定的重要性,以至于,很多镜头拍回来,因为太过于晃动,可以用的地方不多。虽然没有无用的素材,只有不会用素材的人。但是,稳定镜头作为基本组成要素,可以先稳了,再自由发挥。不然,一堆推拉摇移,后期会无限头痛。

    b:丰富度

    景别齐全。不然后期会无限头痛。在条件允许下,尽量景别齐全。

    c:空镜头

    在拍摄时,自己总是太过于专注于被拍摄者,而忽略了被拍摄者周边的人,比如与被拍摄者对话的人。后期需要反应镜头时,没有会头痛。

    总是拍人,关注于运动,而后期需要空镜头叙事或转场时,没有画面,或画面不够,会头痛。

    想想,自己关注什么,而什么被忽略了。太过于关注一件事情,不是不好,但毕竟鲜花也需要绿叶的衬托,处处是鲜花,那绿叶就格外的显眼了。自己之后在拍摄时,问问自己,关注什么,而什么又被忽略了。

3.调度

    此次拍摄,与研究人员一同去前线拍摄他们踏勘。健步如飞的小伙子,与我这个扛着摄像机与三脚架的负重登山的姑娘。大家可以想象,我一定只能远远的拍他们芝麻大点的屁股。以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或者是干脆一座山就挡在了我面前,他们在另一座山上。那时自己并不懂得编导的含义,而其中,导,就是调度。何为调度呢?通过大家现场配合,完成拍摄效果。这并不是说摆拍,事情是正在发生,而如果只是这样,发生就让他发生。很多镜头根本捕捉不到。只能与被拍摄者沟通,可以说让他们先等一下我,或者先在自己后面,等自己准备好了,让他们再出发。这样,他们既能踏勘,而我也取到了想要的镜头。并不是设计无中生有的事情拍摄。

4.拍摄环境

    可以通过稍微的收拾或者设计拍摄环境,来对自己的每一帧画面负责。比如说被拍摄者桌子上有很多杂物,零食堆的到处都是,可以提醒他收拾一下。毕竟编导是专业的,需要对被拍摄者以及画面负责。但如果要表达一个人废寝忘食的工作,没日没夜没空收拾,那就另当别论了。画面为主题服务。

5.人物形象

    如果确定,拍摄的镜头后期剪辑会用到,就要对自己付出的劳动以及时间负责。如果镜头中的人物与其形象不符,一定要及时提醒。不然到后期,即使拍了,也用不了,一定要用,也不能用。就异常头痛。比如被拍摄者的党徽佩戴有些小问题,他自己不刻意看,又看不到自己,而编导能清楚的看出问题,有时可能因为现场需要注意的事情太多,而忽略细节。但,人物形象,从刚开始拍摄时,就整体确定要有无问题,最好的方法是提前跟被拍摄者沟通,提醒注意事项,让他自己在意自己的仪容,然后拍摄前,编导再次的检查下。

    自己此次拍摄,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拍摄了一段讲话,内容不错,但人物形象不佳。后期就没有用到。自己当时拍摄时也想到,这样是不是有所不妥,但并未提醒。划重点(下次一定要提醒,看合适的场合)

6.场记单

    有点像卡片记忆。毕竟当天发生的事情,拍了什么,自己什么感受之类的,当天的情绪,当天记得很清楚,比如说现在,你能回想起四个月前自己某一天做什么,以及心情如何吗?很难。所以记下来,当自己开始写解说词时,翻翻看看,很有用。

四、采访

1.背景选择

    此次拍摄,重新采访了三个人,皆因背景选择的问题。

    a:深色背景

    有一个研究人员采访的背景是纯白色的墙。白色本来就比较显眼,一整片没有任何修饰的白墙就有些刺眼了。此后选择背景,尽量选择深色。

    b:景深

    如果可以,空间足够大,即背景与被采访者,被采访者与摄像机之间,位置足够大,就能够虚化背景,背景可以是一些研究图纸,虚化后,研究人员可以穿着他们的工作服。

    c:拍摄环境

    采访者在一个与其工作性质相关的拍摄环境中进行采访,有带入感。如,研究人员,在研究室进行采访。

    d:构图

    构图也需要注意,被采访者状态不错,也要看看镜头中,采访背景里,被采访者与背景的叠加,有没有头上与背景的线条重合。如果有,就另选角度,避开那个头部重叠的线条。

2.采访内容

    提前告诉被采访者,自己大概要问什么样的问题,让他先有时间,提前思考下。当自己开始采访了,被采访者可能想到更多,且他大概知道问题是什么,也不会太过紧张。如果采访涉及数据,一定提前告知被采访者,毕竟不是谁都能够将数据记得精准无误。提前告诉他,能够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不说,还可以在采访间,顺畅不少。可以通过提前告知他几个简单的问题,通过对这几个简单的问题不断的追问的方法,深挖细节和故事。(还需不断实践,总结经验)

    涉及专业性的问题,可以多问几个比如呢?让被采访者用通俗的语言描述即可。

    提前做工作很重要。提前把问题准备好,把该了解的,有一定深度的了解,才能问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

3.采访时间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约采访时间一定注意,不能总是改来改去,以至于到最后,被采访者已经丧失兴趣。

    而且,经过此次拍摄总结,晚上采访的效果都比中午好。毕竟中午吃了饭,大家都想睡会。而且时间短,总想着要上班了,会快快的说完,还能休息会儿。而晚上,时间较充裕,大家可以慢慢聊。

五、素材整理

1.素材及时归档备份

    当天拍完,当天归档,当天备份。事不过夜。不然易忘。

    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是有原因的,花大力气拍完的素材,不仔细对待,如果不见了,很多事情不能重来,重拍可能性很小。

    归档时写清楚,拍摄日期,天气,内容,以及每一份素材都要标上号,一目了然。

2.同期

    在对这个选题还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整体掌控时,最笨也是最快速的方法就是听完同期,听完后整体的多看几遍同期,对他们回答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这时,自己之前梳理的框架,看看都能放在哪方面,还有什么需要修改的结构,需要添加的内容。

    好的采访可能说的比较全面,而自己这次的采访,内容就有缺失,还是后面又去补了一次采访。回来自己就在想,为什么自己刚开始采访时,不知道问这样的问题呢?没有考虑全面是一方面,不知道怎么讲故事,也是一方面。

3.现场声整理

    当时正在发生,而我又并未察觉的事情,只能在对现场声的后期整理上,找到。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每天拍摄结束后,问一问被拍摄对象,今天发生了什么事儿,这件事情在拍摄主题中,是一个什么关系,他的理解加自己的拍摄,就能大概清楚自己的素材有哪些能用,用在哪里了。

4.熟悉素材

    自己拍摄的素材,在当天上载在电脑时,自己都要再看一遍,一是熟悉素材,二是看看有没有出现一些拍摄问题,下次拍摄时避免。或者拍的效果不好的,能重拍重拍。再想想有没有什么漏拍的,如果能补拍,就可以及时发现及时补。

六、稿件书写

1.框架梳理

    框架结构,是从刚开始,一直梳理到现在的。是一个动态的变化。从刚开始根据资料梳理框架,到去拍摄,现场情况,进行修改,到整理素材,同期声,再进行调整。框架会越来越清晰,内容越来越详细。而稿件,如果有一个好的框架,写起来就大概不会太费力气。

    自己这一次框架梳理了,是通过一次一次的修改稿件,而不停的细化框架。

2.全局

    故事就像一颗一颗珍珠,全局意识,就如一根串起珍珠的绳子。

七、剪辑

1.动画

    专业性较强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妨用动画展示。更生动。

    自己这次就没有用动画来解释概念,而导致观众对于一些概念的理解困难。还是没有站在观众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一个结果。

2.音乐选择

    在开始这个选题的时候,脑海中就已经想象了大概的旋律,在拍摄之余,可以听听音乐放松,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先做标记,剪辑的时候,再试试之前标记的音乐。

八、审片修改

    只有发现了错误,才能知道如何改,而审片,是一群人一同帮着让片子更好。自己之前没想到的角度,没想到的方面,大家提出来后,根据片子情况修改。

    自己也是在修改这部片子的过程中,逐渐的有了一些制作片子的感觉与角度的选择。一直在思考,全局意识,为什么自己做不到,是自己现在资历尚浅,还没有办法看的更高,更远,更周全。但是意识到自己这方面的缺失,总比不知道要强,因为,知道了自己此后的努力方向。


    不知不觉,关于第一部视点的有感,已经写了这么多,说到不如做到,期待自己的第二部。加油。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一、毕业设计思路 该选题是从四个选题中得以确立的,综合考虑了可行性、逻辑性、现实意义等方面因素,最终选择了《望...
    沤泥阅读 222评论 1 0
  • 一、概要总结: 做片子真的不是随随便便的事,这是一门文化课,是艺术与技术结合的手艺活。观众所能直观看到的也许很简单...
    夏源XY阅读 2,111评论 0 1
  • 16宿命:用概率思维提高你的胜算 以前的我是风险厌恶者,不喜欢去冒险,但是人生放弃了冒险,也就放弃了无数的可能。 ...
    yichen大刀阅读 6,122评论 0 4
  • 公元:2019年11月28日19时42分农历:二零一九年 十一月 初三日 戌时干支:己亥乙亥己巳甲戌当月节气:立冬...
    石放阅读 6,930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