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标准化,才有时间去思考。
将「作业类」的工作进行标准化,省下来的时间跟精神,则可以去进行更多、更有价值的「思考类」工作。
标准化不会让你僵化,反而是让你有更多的精力,去做灵活的变化。
一般企业的员工的工作状态,大概可以区分为「作业类」跟「思考类」两种。
作业类
举例来说,「作业类」的工作包括打扫流程、机器维修流程、报关流程,这些大致上都有固定工作模式与流程的工作,只要照着既定的标准作业流程去做,基本上是不会犯什麽错误的。
思考类
「思考类」的工作,包括年度策划会议、销售计划、部属问题处理等。这些工作,可能都会有一些处理要领与处理原则,但是每一件工作每一次的处理可能都会不太一样,这些工作则是属于「思考类」的工作。
没有标准化
「作业类」的工作如果没有标准化,那麽每一次在做「作业类」的工作的时候,就还要去思考、去想、去问一下到底该怎麽做,于是就会比较耽误时间,也会比较没有效率。
「作业类」的时间花的太多了,那麽「思考类」的时间就反而没有时间去思考,所以效果就会很差。
有标准化
反过来说,「作业类」的工作如果有标准化,那麽就不太需要时间去思考,便可以快速有效的完成工作。
「作业类」这边省下来的时间,则可以让「思考类」的工作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去蕴酿,所以「思考类」工作的品质也会跟着提昇起来。
脑袋是有限的
每个人电脑的硬碟是有限的;每个人的脑袋也是有限的。硬碟裡面的资料装太多了,那麽电脑的运转速度就会变慢;脑袋裡面记太多资料了,那麽思考运算的速度也会相对的变慢、记不住、不好使。
腾空脑袋空间的方法
有效腾空脑袋空间的方法,就是把相关的作业流程,写在标准化作业文件上面,然后存放在手机或是云端硬碟裡面,需要的时候,只要打开手机、打开云端硬碟就可以随时提取使用了。这样一来,不只是可以提高速度、增加作业效率,同时还可以减轻压力、减少忧虑,不用怕忘记了,或者是谁又要离职了等等。
有了这样的运作机制,那当然就可以放轻鬆,把大脑腾空,去做「思考类」的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