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机说诗缘情而绮靡。从那时起,对诗的核心的解读就是诗言志和诗缘情。
后来一直有纷争,直到现在也认为情如果不够大,不能脱离个人色彩,那就都不算好诗。看来还是诗言志占据高位。
来看看志是什么样子的志。现在所见诗的源头是孔夫子删编的诗经,诗的源头在儒,儒生的志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脱离个人色彩,称得上好诗,那就不能仅仅修身齐家,诗言志,这个志必须是关乎国关乎天下的。
顾炎武说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孔子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传统中国除了有地理意义上的天下观,还有文化意义上的天下观,凡是服膺华夏文化的就成了文明的民族,不服膺华夏文化的则为蛮夷,这一点在古代叫做夷夏之辨。
从中可以看出,儒生的国是地理位置上的统治,关乎国就是要有政治意义;儒生的天下是文化上的统治,关乎天下就得有教化。儒家教化第一条要有礼,名正则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反馈到国家的政治意义就是要忠义太平。孔子的可以言诗就是教化,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就是政治。有礼有节就是教化,有吃有穿就是政治。传统的好诗就要表达出这样教化或政治上的志向。
儒生们又想得孔颜之乐,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不改其乐;又想为帝王师,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样的理想直接把儒生的志强制在天下上了,最终传诵千载的诗,都要有关乎天下的情怀。
另一面诗缘情,还有一批好诗,写景抒情,看起来全然的个人情感,为什么也是好诗,也得以传唱呢?细细看来,单纯写景的必然被称为呆板,景中融情的才叫好,好在哪?好在这个情必然不是独属于个人的,是通情,是感发,是让人一看感同身受的,能够被大众体会的。这个是人文关怀,是关乎人生意义的,大众共有的。
试看关雎,谁年少时没有个恋爱的想法呢?独自辗转反侧,送情书唱情歌,追逐着那个人的身影。这是最初最美的情感,也是生命的懵懂勃发,是共情。
所谓诗缘情,其实是关于人生意义的志向,是文化的教化的志向,与关乎天下的志向一样,是对人的终极关怀的志向。
翻看名著经典,又有哪个只是单纯的故事呢?没有对人的共情的关怀,又怎么算得上好?
好诗无外情与志,情志目标是人生。你写的文章里蕴含了怎样的关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