颖欣何
独立双子女
读书/写文 、行走/看世界
煲汤/养花、早起/爱运动
《家,我的私宅论》是无印良品主编的一本书,里面讲述了一些无印良品改造旧屋的案例和18个屋主的无印良品生活方式,书的后半部分还讲了一些家居家装的基础知识。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对自己理想家的模样,以及租房还是买房这些问题,与书中的观点进行了一个碰撞。
家,是一个美好生活的代名词,可是我们很多人拥有了房子,却住不出家的样子。
这其中,要么缺乏对如何管理装饰一个家的能力,要么仅仅只是随便找个地儿满足自己的吃喝拉撒睡,从来没有去思考过家存在的意义。
房子这么贵,不要随便住啊。
1、你理想的家是什么样的
家是一个很私人化的空间,其实是没有办法像现在市场上出售的精装房那样,满足所有人的个性化需求。
我们首先要积极地从自己的脑海中去除常见的房型,然后根据自己的意识决定自己的居住环境。
关于家,最重要的是对空间的安排:在哪里睡觉、做饭、用餐、洗浴等,这些都无关房子的大小。
只有能够按照自己的意识在选项中选择答案,才能实现真正的丰富性。
不是被迫住,而是自己选择去住。
在书中的大多数案例里面,主人公都是根据自己的需求,然后选择住处的,他们考虑购买或租住一间房子时,从来都不是这间房子以后能够升值多少,而是这里与自己的生活需求相匹配程度有多大。
书里面的平松洋子,为了找到自己理想的房子,前后看了三十多套房,直到最后找到了自己“无干扰的让人愉悦的家”。
我们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家。
2、把家当作工具,而不是财产
在看书的时候,看到很多屋主都是经历了很长的租房期,最后才买房子的,而他们买房的初衷也并未像我们一样,作为婚房或者增值投资之类的。
一直以来受到国人的影响,买房的意识也在我的脑子里根深蒂固,在书里每每看到关于租房的好处时,自己也会在心里辩论一番,难以说服自己。
而如果我们把家当成一种工具,而不是财产,只要它好用,能够满足自己对家的所有需求,那么是买还是租是不是都一样了。
一直以来,日本人都是租房住的多,直到战后,日本推出购房政策,大家为了响应这项政策,才纷纷贷款买房的。
可能我们热衷于买房,还有一个原因是希望稳定,希望得到来自房屋庇护的安全感吧,而当我们执着于一处时,就会变成财产,很多无需有的东西就会自动附着上来了。
到现在还是可以听到很多买房的朋友,时常感叹,要是我当时没有买房,现在的生活一定会过得挺滋润的。可是当他们向我“诉苦”的时候,我更多的觉得这是属于他们的甜蜜负担。
我相信,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后租房会成为国人的一种生活常态,希望我们都能快点转变观念,不要执着于房子上面,而更多的关注自身需求。
3、家也是需要和我们一起成长的
正如身体会新陈代谢那样,房屋和城市也会变化,我们的需求也会不断在变。有接受房屋是需要新陈代谢的想法,在装修的时候就不会什么都想着一步到位了。
我们似乎都存在这样的惰性,满心欢喜的装修自己的首套房,可是一旦入住,即使发现有不合理的地方,也不愿再大动干戈去重新修整。
很多房屋在装修的时候没有考虑收纳空间,导致小孩出生之后,家里的客厅变成了杂物间,可大家宁愿让家里的大片地方变成杂物储藏室,也不愿花点心思找设计师重新设计不合理的地方。
“家”是发挥创造性的地方。好好安排你的家需要花很多的心思,但是一旦你作对了,将是多么让人高兴的事啊。
家和房子真的是不对等的,我们有了房子却不一定拥有了家,家需要花心思和爱在里面,更重要的还有住在里面的人。
我希望自己拥有房子的同时也拥有家,如果不能同时拥有,那就培养自己打造一个家的能力,即使换个地方,我的家依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