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讲大雁的故事,打发时间。
上一次看见大雁是半年前在深圳。大雁北归,成群结队。行人见征鸿,并未思远人,更没心思管它是北归呀,还是南翔,只是闪过一个念头,大雁们在这"一"字或者"人"字里,前后左右都会有伙伴,寂寞大概是不会有的。虽说不至于羡慕,可我想,人如果不好好活,是比不上大雁快活滴。
后来我坐地铁回去,跟着浩浩荡荡的队伍进站,连绵数十米,摆起一条长龙,不正是地上的雁阵吗?
-------------------------------------------------------------------------------------------------------------------------------------------------------------------------------------
关于大雁,最被人们熟知的,便是‘鸿雁传书’了。
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扣长年在北海牧羊,日子很不好过,但他忠贞不屈,勇于接收命运的不公。——“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后来汉匈和亲,汉朝的使者出使匈奴时,要求单于归还苏武等人,匈奴不愿意归还如此精忠之臣,就谎称苏武已死。这时汉朝的使者对单于说:"我们的天子在上林苑射猎,射下来一只大雁,雁脚上系着帛书,上面写苏武在北海的某个地方"。单于听闻此言,惊讶万分,不得已才把苏武放了。
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汉书》也记载着鸿雁传书的真相——原来汉使早料到单于不会放人,所以特意扯了这么一个谎来击破单于谎言,可人们仍然一厢情愿地传播着这个故事,仿佛大雁生来就是人类的好朋友,人类的信使。故事越来越美好,越来越浪漫.......
大雁是候鸟,古人认为大雁冬去春归,信也;大雁南飞的时候排成整齐的雁阵,礼也;大雁晚上休息的时候是有放哨的,智也;同伴受伤了,也不离弃,义也。因为大雁往返有期,从不失约,故此,人们就给书信叫做‘飞鸿’、‘鸿书’等。-------------------------------------------------------------------------------------------------------------------------------------------------------------------------------------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这是李清照写给远游的丈夫的情信。大意是:眼瞅着池塘里的荷花色香俱残,回到房间倚靠着竹席,颇有凉意。自从夫君走后,神不守舍,竟不知原来秋天已至。我轻轻地解开衣扣,换上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吧。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不知有谁会给我寄来书信呢? 现正是大雁排成一字南归的时候,我在月光照满的西楼上翘首以盼……
落花飘零,流水自去,无可奈何。我在思念丈夫的时候,丈夫也一定在思念着我呢。这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闲愁,哎!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李清照出生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不谙世事。18岁的时候,与当时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婚后二人心心相印、情笃爱深。这首词虽是带着愁苦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对伴侣早日归来的期盼,竟是美好多一些。可怜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到了孤寂落寞的晚年,又见到天上飞过的大雁,哀叹 : ’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呀。雁子春去秋往,从不失约,可人早已不在。
王湾思乡时会期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杜甫思念李白时会担心:”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李煜思念故国时会感叹:”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雁是信使,是寄托。
臆想一下,如果我们每个在南方工作的人,在春天看见大雁北归时都在心中默写下问候和思念,让他们带走。半个月后家乡每一个看到大雁的人,又都知道远方的亲友已托了他们带了信来,并且在心中把信还原,成为一个心照不宣的秘密。那么到底有没有锦书,还有什么关系呢。就是来去的慢点,但内心世界丰富不少,忙碌的脚步或会稍作停留。
人们把大雁塑造成如此通情的形象,却并没有就对它们格外友善。战国时,有个神箭手叫更羸,有一天他和魏王一起在京台之下,更羸对魏王说:“我可以虚发一箭就把鸟射下来”。
魏王耸肩一笑,说:”什么鸟?射术可以达到这么高的水平吗?” 言下颇为不信。更羸自信地说:“可以,大王莫怕。您且看天上”。说话间,一只离群的大雁从东方飞来,叫声凄厉。每飞一截,就要连续扇动数次翅膀,以免下坠,却又不敢奋力向上疾飞,似有旧伤。魏王看不出其中端倪,还以为它因离开同伴,孤单失群,而又长度跋涉,是以飞的缓些。只见更羸左手拿弓,右手随意摸起一支箭,摆好姿势,双臂运劲拉满弓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大雁直往上飞,猛拍两下翅膀,忽地从半空里直掉下来了。魏王派随从去捡了那雁回来,雁身之上果然没有任何箭羽。魏王看了,大吃一惊,“真有这本事!”。心下暗暗佩服对方神箭手之名不虚,果然了得。更羸作了个揖,不敢欺君,解释了其中原委。原来此雁确有旧伤,长久失群,心有余悸,一听见弓弦响声便奋力向上飞,引起旧伤迸裂,必定跌落,更羸观察入微,确认无疑,才敢“弓惊此鸟”。
这就是著名的“惊弓之鸟”的故事。至此人人钦佩更羸智勇过人,感叹雁的愚蠢,却唯独没有提到人的残忍。包括小时候学到这篇课文,我也想的是“智者该当如此、真佩服更羸、我才不会是这只大雁……” 可叹可叹。直到知晓了大雁的另一个故事后…
可惜二心斗法,三纸无驴,难以尽言。
-------------------------------------------------------------------------------------------------------------------------------------------------------------------------------------
这是一对 “迂而痴” 的雁的故事,金代诗人元好问将它记录了下来。
公元1206年,元好问赴试并州(今天的山西太原),在路途上碰到一个人在卖捕杀的大雁。捕雁者自述:他今天设网捕雁,捕得一只,但另一只脱网而逃。谁知那只脱网的“幸运儿“没有飞走,反而悲鸣不止,盘旋不肯离去,最后竟坠地自杀!猎人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眼中应该是疑惑、不解,甚至还有一丝守株待兔后的喜悦。听故事的人却被这对雁感动了,他花钱买了这对雁,把它们葬在汾水河的岸边,垒石为记,号为雁丘,并写下了这首雁丘词。
序: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日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 予因买得之,葬于汾水之上,累石为记,号 [雁丘] 。同行者多为歌赋,余亦有雁丘辞。旧作无宫商。今定改之。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幸运的猎人碰到两件“傻事”: 痴雁自杀和痴人葬雁。可是痴雁完成了在天比翼,在地同穴的誓愿,痴人洒了几滴热泪,记下这千古奇情。猎人得到的钱财,与痴雁、痴人所得相比谁也说不清孰轻孰重。
人喜欢发誓,会说 “生同室,死同穴”,会说我一定要做某件事,我一定要做某种人云云。可一般都不了了之,总有理由搪塞。雁什么也不会,只会悲鸣不已,甚至坠地自戕。但感天动地,从一而终的是迂而痴的雁,而不是会变通的人。若不痴,不傻,就不可能忠贞守一,生死不离了。
很喜欢那句 "老翅几回寒暑" ,就像一个人老骥伏枥,操劳半生一样。致敬每一个身边的长辈,愿你们相濡以沫,想有所得,我也加油尽一份力。
西湖泛舟,钱塘观潮,来访雁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