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生一定要破这四种“相”

破除相的执念,回归内心的自在。

Hi,我是煊棠儿。

昨天翻开自己的微信收藏,发现很早之前给自己写过这样一段话:

人活这一生真是很不容易,往往会被困于各种执念。

求而不得的苦、依依不舍的苦、怀才不遇的苦、人际纠缠的苦、自影自怜的苦。

仿佛我们这一生就是要尝尽各种苦头才算功德圆满。

人来到这个世上难道是来受苦的么?

如果真是这样,我们的存在意义又是什么?

佛教经典《金刚经》中提到过四种“相”,分别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正是因为我们陷入对自我、他人、众生及时间概念的虚妄分别之中,才演绎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

这样想来,我们真是无时不刻不活在“相”所营造的虚假之中。

我们又何尝不是一个楚门的世界?

汲汲营营了一生,用尽全力地追寻,无非只是想得到一个真相——

我们都在渴求所有外在的“相”背后所带来的圆满

生而为人,注定了我们都是不完整的小孩。

也许我们这一生就是一个不断从分裂走向圆满的过程。

见自己、见众生、见天地。

于万事万物的互动之中,去发掘自己的完整性。

我从你的眼中看到我,你从我的故事里发现你。

你、我、我们本身就是剧本里完整的一部分,你和我,又有什么分别呢?

若是无这些分别心,想必世间的苦也不必一一尝尽了。

但正是因为我们去经历、去体验、去感受,去把悲欢离合纳入记忆,才会让“我”这个主体性显得更加生动而独特。

所以,也很感谢出现在自己生命里的所有人事物。

没有你们的加入,我又如何去认识我自己呢?

01 不要害怕掉入认知的陷阱

这段话写在我很迷茫的那段时期。

因为环境的变化和冲击,给我带来对家庭、对社会、对人际关系以及对自我很深的思考和感悟。

那段时间,我研习了中外很多哲学、道家、佛经的书籍,也学习了玄学领域的内容,我想从书中找到答案。

虽然我吸收了大量的知识,看似是学了很多智慧,但实际上收效甚微。

这些知识并没有让我过得更好,没有让我的内心更加豁达、放松,没有让我更加自在。

不是因为经典无用,而从知识变成智慧,需要经过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实践”。

佛经讲破除执著、证悟空性,想来这个道理人人都懂。

但在我看来,真正能做到的寥寥无几。

佛教经典里,佛祖以身证道的故事很好地诠释了这个真理的破局之处。

就在于亲身经历去实践

你想要证悟到何为空性,何为破除我执,就要先去经历和感受什么是执着,什么是相。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当你把反面的经历都体验过了,都感受到了,才会在内心沉淀出真实的有助于你发展的经验。

而这些经验,才是你对抗认知偏见带来的虹吸效应最有力的手段。

所以,道理真的不是从书上学来的。

年轻的时候,不要害怕自己不够聪明,不够有智慧

不要害怕掉入认知的陷阱。

因为世界很大,在你走出校园之前,你所得到的所有信息都是纸上谈兵。

不管你吸收到了什么样的经验,终归都不是你亲身经历和体验到的。

信息发达的今天,你看似了解了很多世间的法则,明白了很多人性的幽微。

但它们都不会让你过好当下的生活。

在你放下书本去实践之前,它们都只是信息的囤积,是你储存的云空间。

它们绝不是你手中的武器,更不是你用来凌驾他人操控人心的砝码。

所以,不要害怕自己的认知存在局限,也不要抗拒掉入陷阱之中的自己。

因为这些你曾经踩过坑,会真正赋予你向上攀登的力量,带你一步一步走出困境。

02  人这一生会经历的四种“相”

什么是“相”?

在我看来,“相”是你内心对外在事物的看法、眼光、见解,是你基于你的成长经验给出的认知框架

正是因为它基于你作为个体的独特性而存在,所以它对待外在的“相”给出的定义,往往是因人而异的

事物本身所呈现的形象、特征和社会标签,会基于你的认知不同而给出不同的评判标准。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也正因如此,其他成功人士分享的成功经验,对你来说,其意义也只是借鉴作用而不是完全匹配。

但归根到底,人这一生,一定会经历这四种“相”带来的人生故事体验。

1.我相:对自我的执着

执著于“自我”的实体存在,认为有一个独立、恒常的“我”作为主体,并围绕“我”产生贪欲、占有等心理。

比如,认为“我能度众生”“这是我的成就”,或日常中因“我”受辱而生气等。

它对应烦恼就是贪心

以“我”为中心展开一切行为,贪求名利和社会地位,希望能活成别人眼中“成功而优秀的存在”。

2.人相:与他人的对立

将他人视为与“我”对立的独立个体,产生分别心、评判心,甚至嗔恨

比如认为“他人需要被我管理”“对方是错的”,或对他人行为产生愤怒、嫉妒的评判。

它对应的烦恼是嗔恨心

因分别而生对立,导致冲突与痛苦,习惯通过评判他人的是非对错来展现自我的正确性。

3.众生相:对众生差异的分别

执著于众生之间的差异。

将生命形式、观念、行为等划分为高低、优劣陷入虚妄的分别

这包括沉迷于一切文字、关系情绪的表相差别。

比如,盲从于朋友圈里精心包装的人设,对知识和观点的绝对正确性的追捧,还有情绪层面的筛选同类人。

它对应的烦恼就是愚痴心

在虚幻世界中强行进行分别,分出我方和对方,就会迷失于现象的表层。

4.寿者相:对生命延续的执着

执著于时间与生命的延续渴望永恒或恐惧死亡,形成对“相续”的执取。

比如“希望修行成果长存”“担忧寿命长短”。

对过去、未来的过度关注,如担心自己容颜衰老,“35岁面临工作失业”,“30岁不结婚大龄女青年没人要”。

这些所有的分别心,正是前三相(贪、嗔、痴)的持续叠加,最终形成你对“存在”的顽固执著。

这四种相,包裹着生命剧本的层层设计,融入于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你会在你的现实经历中,一一感受到它们所带给你的分别心,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情绪的高低起伏。

03  从“有相”到“无相”,是回归自我完整性的过程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经常听人说要好好学习,不然长大会吃生活的苦。

所以,我努力学习,力争上游,希望能成为一个被生活接纳与善待的人。

但是,当我长大之后,所有的经历告诉了我:

人是无法逃避自身成长所带来的痛苦的。

你可以不吃生活艰辛的苦,但你不可避免地陷入到竞争对比的苦;

你可以不吃关系纠缠的苦,但你无法控制地陷入到孤独自立的苦;

你可以不吃容貌焦虑的苦,但你无法逃避地陷入到身体衰老的苦。

这世上的苦有很多种,总有一些是当下的你不得不去面对和承受的。

人这一生,是一个不断打破认知、提升认知和重塑认知的过程。

当你感受到了痛苦,你就开始对人生产生疑问,会自发产生探索和思考。

你会想要如何去面对这样的现状,会想要去找到一些解决办法,让自己去向更好的地方。

没有真实经历过生活苦痛的人,没有办法给你真实的答案。

只有你自己,才能给自己答案。

当你一次次在“有相”的虚无世界里破碎、痛苦、迷茫之后,你会开始觉察到一个真相。

你究竟在执着于什么?

每一种相都是人心的执念,而执念的深处是对生命圆满的渴求。

但当你发现,无论再怎么完美的相都无法带给你平静的内心。

这时候,你会看见——

你内心深处所寻找的那块缺失的拼图,是你自己。

当你放下了追求外在的完美,你就回归了内在的圆满。

这种圆满,就是“无相”。

你可以把它理解为“空”,但它不是空无,而是代表着“无限可能”。

就像水,水善利万物而包容万物。

它既是江河湖海,也是雨露云霜,既能承载万物,也能滋润万物。

太阳升起时,日照江河是它大气壮观的美;

云层飘过时,云霞环绕是它色彩缤纷的美;

冰天雪地时,银装素裹是它庄严肃穆的美。

它自由切换它的形态,却从来不拘于一处风景,一种温度,一个时空。

它的空,体现在它的流动性,而变化的每种形态都平等存在都值得被尊重。

我们生而为人亦是如此。

从“有相”到“无相”,我们放下的是对固定形象的执着,是对物我的放手,是对身心圆满的接纳与包容。

当你看见你自己的完整性,你便真正在认知层面超越了二元对立。

这时候的你,才算不为万物所累,才是真正开始自由生长。

#个人成长 #认知提升 #思维认知 #人生感悟

图/文 原创 煊棠儿

*尊重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煊棠儿

*抄袭必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