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著端午,看了這部頗受推崇的劇。
紅樓聽到七十几回,曹雪芹寫探春、平兒,處事說話每每讓讀者讚歎她們的智慧。人生需要很多智慧的學習。所謂智慧,你不斷在調整你與另外一個人的關係,怎麼樣去學到一個最好相處的某一種方法。
他寫尤三姐、柳湘蓮。生命裡面為什麼總是從別人的判斷去判斷一個人,甚至判斷自己。柳身上有促成悲劇的男性的限制,身上有雑質,有被社會污染的地方。三姐高貴、純粹,有自我完成的部分。藉著寶玉點出了人是這麼沒有自信的,外面一點點的風吹草動,就受到了影響。
他寫寶珠變成魚眼睛。代與代之間,會有隔閡,不見得能真正了解,兩者之間的溝通在於互相要有一種欣賞。父母長輩已經變成一種身份的階級,少了人跟人平等的親。在這種文化裡,少了平等性,青春是我的過去,滄桑是我的未來,在一個人身上本來就有這兩部分,而這兩部分是可以對話的。曹雪芹說平等是一份心思,是情分,不是物質的價值。青春講的不是年齡,是心境。很多人在十幾歲已經變成了魚眼睛,他接受了世俗所有的制度、教條,沒有一點點的叛逆性,事實上他就是魚眼睛。寶珠的光彩是什麼,是生命裡要活出自己的一種渴望。分明是一個人,卻有三個樣。曹寫這本書在魚眼睛的年齡卻有發亮的東西。
世界上有的是可憐人,過去很多,現在也很多,孟德斯鳩說過一句話:人在苦難中才更像一個人。曹雪芹的悲天憫人,讓人動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