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回到生命的起源,
从生命的底层逻辑中,
挖掘现代社会的生存策略。
【生物案例】面对观察中的猎食者,只要是行为姿态有异,都会置自已于险境。
自然界里,拟态生物可以说是保护色使用的高手, 无论是蜥蜴、形似鹅卵石的沙漠甲虫( desert beetles),还是拟态枯叶的巨型美洲大螽斯( gianttropical katydids),都是同一个进化过程的产物。换句话说,是那些以视觉搜索为捕食手段的捕猎者造就了这些擅长伪装的动物。
受捕猎者的激励,这些伪装者不仅要将自己的体表颜色融入背景中,还要改造自己的行为模式。它们的一举一动都生死攸关,或行走、或飞翔,如果不合时宜地从藏身之地仓皇逃出,甚至只要是姿态有异。都会置自已于险境。
一只螽斯,静止的时候酷似枯叶,可如果它在光天化日之下飞过空旷地带,那就无异于在向敌人通风报信。实际上,螽斯是夜行动物,白天它们都趴在树枝上,看起来与树叶毫无二致。如果一定要昼行它们会采取一种横移的方式,看起来就像是树叶在微风中左右摇摆。如果把它们放在一张平坦干净、一览无余的桌面上,这种移动的方式就显得非常诡异。然而,把它们放在丛林之中,隐身效果就十分完美。所以,形状颜色和移动方式三者组合在一起,形成了螽斯的完美伪装。
【现代社会生存策略】改造自己的行为模式。
1. 静观其变、伺机而动。
2. 高手过招,比的是谁失误少。
在自然界中,面对突然出现的猎食者或环境改变,老道有经验的生物个体,往往是躲在角落、静观其变、伺机而动; 而幼小、缺乏应对的经验的个体,则是受到惊吓、迅速逃窜。
这样两种不同的生存策略,让猎食者必须做出二选一的判断:
1.要么寻找原地躲起来的狩猎目标;
2.要么追逐正在迅速逃窜的狩猎目标。
对于猎食者来说,寻找原地躲起来狩猎目标,将存在两个风险:
1.原地一无所有,无躲藏起来的生物。
2.躲在原地并未逃离的生物个体,可能的老弱病残、身患重病,甚至是死亡的生物个体。面对身患疾病、或者死亡不新鲜的食物,放弃捕食,才是最理性的选择。
所以,猎食者往往会选择追逐迅速逃窜、易于观察的生物个体。静观其变、甚至现场装死的个体,反而得到了生存的机会。
视角回到人类社会,在众多社会关系的竞争中,“鹤蚌相争、渔翁得利”的事件屡见不鲜;重大决策的关键时刻突然杀出一匹“黑马”也是常见的事情。
很多老练的金融家、企业家、政客的生存策略都是以守为攻,专注做好自己当下擅长的事情,少犯致命性错误,不谋求短期的重大利好,而在于追求长期稳定的收益。(例如:股神巴菲特的投资策略)
当对手穷追猛打、后续乏力;或者冒军突进,全军覆灭之时,专注当下,活到最后者自然获胜。
时间是最大的财富,活得久才是硬道理。
小结:
【现代社会生存策略】
1. 静观其变、伺机而动。
2. 高手过招,比的是谁失误少。
请欣赏更多拟态生物:
作者:观海亭,80后长期跨界工作者、终生学习者,一个靠写作分享认知的双子座。
带你换个视角看世界。
本文为观海亭原创出品,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