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月最后一个工作日通报了NZ第一例COVID-19病例以来,观察、记录和反思身边的人和事成为了这个月阅读的主要重心。正如我在《疫情之下的一个社会样本》中所说:
每一次的经济危机,每一次的国际争端,以及每一次的突发事件,都是社会科学的工作者们观察这个世界的最完美的机会。
众生
随着疫情不断的发展,社会的反应也在不断的变化,月初的时候《面对疫情,为何有人反应过度,有人毫不关心?》中解释了为何华人社会开始行动,而部分集体依然歌舞升平,再发展到月中的时候《大家都在疯狂囤货,你要不要跟?》并亲历厕纸危机,绝大部分人开始疯狂扫货,这看似不同的行为背后正是文中所提到的“思考系统”。
集体
除了对民间的观察,对于政府应对疫情所采取的一些措施也进行了记录和思考。
《东西方面对灾难的不同逻辑》一文通过两则神话故事反映了东西方社会所采取的不同应对方案的文化渊源。对于西方独特的国情和体制,抑制疫情的关键在于平缓疫情发展曲线Flatten the curve。介绍了新西兰所采取的的一些措施,包括封锁边境并通过与其他国家的横向对比了《新西兰Lockdown第一天,来得早了还是晚了?》。
个体
另一方面,回到个体的层面换位思考,探讨个人在面对这种突发复杂处境下应该如何做出正确的决策。从最开始提出问题,《信息不充分,如何做决定?》以及《非线性的变化总让人措手不及》,到介绍和引用了《领导者的一个决策框架-Cynefin Framework.》,以及到将此模型联系实践来考察和反思我们的行为。
《Cynefin框架与疫情处境》和《面对疫情爆发,需要有参照物吗?》两篇文章就是对该模型的反思和总结。
面对高度的不确定性,我们需要的是果断的决策和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小结
全国封锁已经过去一周,虽然数字仍在增长,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要做好居家隔离,疫情的发展总归会平缓下来。
下个月考察的重点将会从社会体面对疫情采取的措施,转变到对经济的影响以及对方案的观察和思考。这些对生活的系统反思毫无疑问能加深我对这个世界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