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今早在上班路上听樊登,本来是一个育儿分享,结果被一句话抓住了。樊老师说:在贫富差距比较大的社会,人就会比较焦虑。比如日本,其实父母可以接受孩子不上大学,回家继承自己的小店。后面还提到了北欧社会。
嗯?真的吗?突然想起大前研一的一本书叫做《低欲望社会》,虽然没有看过,但从介绍中可以看到一个现实背景,就是现在的日本人对物质的欲望很低。也许他们也焦虑,但跟中国人应该不是同一种。而后我又想到了日本的“匠人”精神,或许只有在经济上欲望不高的心境下,才能有可能达到对某种自己热爱的事物如此精益求精的状态吧。
想起另外一本看过的书,叫《丹麦人为什么幸福》。书中展示了丹麦人非常“世外桃源”的生活:高税率带来高度安全的福利保障,工作与生活非常平衡,丹麦人在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都以”舒适“为标准。天,这不与焦虑完全相反么的状态么。
焦虑可能是现下中国人,特别是一线大城市中国人共同的状态。为什么贫富差距大会让人焦虑呢?还是那句不患寡而患不均吗?
又想起前阵子开始流行一个词:内卷。我综合了网上的定义比喻一下,内卷就像大家都玩同一个游戏,随着大家全体的水平越来越高,平均值也越来越高,于是增加了很多无意义的条件或额外的任务才能区分高下。然后,在大家的继续努力下,平均值再次被拉高,而无意义的附加条件和难度也再次提升。
像不像高考游戏?像不像成功游戏?
所以,在贫富差距较小的社会里,大家本来也就差不多,自然不会觉得费力。而在贫富差距大的社会里,大家就焦虑了。金字塔尖的人在拼命的拉高上限,中段的人在拼命追赶,而剩余的人只能被迫跟随。塔尖的人焦虑如何永远站在巅峰,中段的人焦虑保持自己的位置并且期望是不是有希望能更上一层楼,而其他人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拖了GDP的后腿,难以望其项背。本就焦虑,更不要说去面对那些恶性竞争了。
当大家都玩同一个游戏,打同一个关卡,自然有人乐有人苦。而乐的不一定是塔尖的人,而是发自内心喜欢玩这个游戏的人。苦的也不一定是落后的人,而是根本从游戏中找不到任何乐趣的人。这就是为什么抑郁症的发生对每个群体都是公平的。
《心灵奇旅》是部很有趣的电影,给人们描述了一个新游戏:找到你的spark(火花)。这是一个与世俗游戏完全不同的新游戏,是源自你内心的、专属于你的游戏。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当你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热情、充盈、富足和美好,你就会知道,你找到了。
当然,没有哪种社会性动物会不在意其他同类的眼光,不需要和其他同类竞争而获取生存的资源,毕竟我们需要活下去。但我们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地方是我们有精神上的追求,要知道我是谁,我为何而来。所以,内在游戏和外在游戏我们都需要,而且需要在两种游戏之间找到平衡。
当我们说我需要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其实正是在说:我需要外在和内在的平衡,我不想被工作淹没,我需要时间去发展我的内在。
但是首先,我们得意识到我们需要玩两种游戏。可能对于60后、70后来说,更少建立自己的内在游戏。80后是转变的开始,而对于90后或者00后来说,也许他们的挑战是如何融入外在游戏吧。
我觉得当玩转两种游戏的时候,就可以和焦虑说bye-bye了。
齐帆齐28天写作营(7)篇 127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