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系列》之 95后的小孩基本上就没见过的乡村小压井

 01

    写了好多关于苏北老家的文章了,整理下,决定写成《乡村系列》文章集锦,虽说回忆的是儿时的残缺的记忆,在茶余饭后,倒也可以让大伙了解了解二十几年前的苏北农村面貌。

“水,是生命之源”。 这句话,几乎所有人在念小学不久的自然课上,老师就会讲到。人的身体中,70%的组成是水,人每天也不能离开水。 渴了就要,就想喝水,仿佛也是一出生就自然而然会干的事情。

自古以来,描述水的名言诗句也是不胜枚举,自南北朝时木兰诗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到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千古名篇《长恨歌》中“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再到宋朝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无一不说明水和人的重要关系,水孕育了人类及其他物种,水可以为人类洗去身之浮尘,流动的活水可以清澈见底,源源不息,为人类造福。

02

写水,就不得不提一下自古以来汲水的工具了。 古人有接竹道自山引水之说,随着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后来的井基本成为获取水的最主要的方式了。

井,存在记忆深处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未南迁之前,在家门口隔壁二哥家门前的那个压井了。 


上图的管子可能会通的再长一点,要是食用水,家里会拿几个桶,一桶一桶接到大水缸里面存着,要用的时候, 一瓢一瓢的再舀出来。特别是冬天,防止天冷,水管崩裂,基本上是家里的水缸,水桶都要存满的。也遇到难打的时候,井把子一直往下压,只听到“噗呲噗呲”的空气进入井体的声音,却不见水被抽上来。小时候不懂事,对着井把一直压啊压啊压,待到胳膊都酸了,膀子也疼了,还是没抽上来水。 还是家里打人经验多,井把抬起来,抬到顶部无法向上抬为止,舀两瓢水,倒进井管里,迅速向下压井把,只见压了两三下,出水口便哗哗流水。见的我们是目瞪口呆,以为学到了什么高科技,便效仿大人操作,也弄的水流哗哗,哗哗,次数多了,倒是把井口那与空气相隔的橡胶软革皮给搞坏了,惹的大人一顿胖揍。现在,想想倒也有趣。

03

还有一种井,在苏北老家农村里也较为常见,吊井。这个倒是与古代电视剧里面,那个轱辘井有些类似。不过那个是靠滚轴拉力,这个直接是靠手臂提力而已。

一个个吊桶,底部是有个圆形的橡胶皮革盖起来的一块进水口的。吊桶慢慢被拉着绳子往井下放的时候,接触到水面的时刻,橡胶皮被水的压力顶开,井水迅速往吊桶里倒灌,待到水桶快要满时,嗖的一下,往上一提,橡胶皮自会将吊桶底部的洞口严丝合缝的遮起来,水流不会漏洒出去,再继续用力拉绳子把它接上来,到水进水桶即可。这个在儿时,倒是很难为人的,年龄小,提不动吊桶,却偏要逞强,没少在提水过程中摔拌跟头。

04

    后来啊,村里的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洗菜做饭这些家务事倒是方便了,可是村里的乡亲们,还是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我的有些叔叔婶婶,虽然已经住进了村委给规划盖的集体两层小楼里,但是还是忍不住还是会经常回到村里的老宅去住写时日,因为,有些东西在那,不仅仅是在那,更是在每个人的心里。用我二娘的话说,小区住不惯,还是老宅住着舒服,磨合出感情了。 

作者: 典叔。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目前漂在大城市的一节大树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有朋友说,我画的很天真,有一种童趣的感觉。 笑不粗来。
    栗子的粒R阅读 2,790评论 4 7
  • 南怀瑾大师的经典著作,孔子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重要的有三点。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王豪骏阅读 2,972评论 0 0
  • 最近在读刘同,之前一直听到关于他的种种,以为是又一个郭敬明式的作家,因此与他的作品多次擦肩而过。最近,孤独终于成就...
    落纱阅读 2,642评论 2 7
  • 自1999年从老家承德举家搬迁至唐山以后,印象之中再也不用一整年的吃腌猪肉了,这对我来讲是极好的事情,因为随...
    觉醒的虾米阅读 3,486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