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你是否感觉:害怕?迷惑?愤怒?羞愧?承担很多责任?显得远远比你的实际年龄和你的同龄人成熟?倦态?被忽视?不被关爱?
本书中主要讲述了在边缘型人格患者为父母的养育下,对孩子的成长造成的伤害,以致成年后在生活、工作、身体等各方面的影响。作者从过去、现在、将来这三个时期入手,深入剖析了童年阴影产生的原因。让人们在理解和关爱两个方面,认识这一真相,并通过一系列有效练习,引导人们摆脱那些负面的想法、理念、感受和习惯,找到自我,活出自己,迎来更加积极的人生。
本书作者:
金伯利·罗斯是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作者与记者,对“边缘型人格障碍”进行过深入研究,在《芝加哥论坛报》等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过多篇生理与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章。
弗雷达·弗兰德曼博士 在过去的20年里,她研究等临床重点是边缘人格障碍,为该类人群提供治疗、教育、咨询以及技术支持。她是几个专业医疗机构等董事,并在纽约和芝加哥着重开发边缘人格障碍课程。
本书金句:
1、没有人可以挑选自己的父母,对于小孩子来说,一旦来到了这个世界,你就无法摆脱与他人的亲属关系。
2、每个人都有自己需要面对的问题,你永远不会知道,你在向别人倾吐时,别人会怎么想,你的倾诉是否会使别人回忆起什么!
3、人在感觉到痛苦时很容易想要去问究竟要去责备谁,要让谁来负责。
4、愤怒是一种正常的感受,通常都代表着一种自我保护,我们应当像接受其他感情那样接受它认识它。
5、尽管亲密的伴侣关系会给你带来滋养和爱意,但期盼或命令你的伴侣提供滋养和爱确实不现实的(也是不公平的)。
6、接受意味着你认识到了真实的现实包括所有的悲伤、幽默、讽刺和回馈。接受就是“将无法认识的折磨转化为可以忍受的痛苦”。
7、你的真实自我就像是矿石。内疚、自责、批判、愤怒、怨恨、恐惧和投射就是粘附在上面的泥土与石块,它们最终都会被筛掉。
回顾过去:
每个人自出生以来的成长环境可能已经使你养成了一些习惯、形成了一些理念,不管父母有没有边缘型人格特征,每个人的原生家庭都会影响到他的成长,在童年时获得的信息持续影响着你的生活、行为、认知、从而塑造了你现在的人格特征。
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不是为了追责父母,而是让我们理解自己的童年生活,认识这一成长过程带给我们的好与不好。养育孩子是一件困难但回报丰厚的工作 。没有一个父母是完美的,每个人都会有不经思考就采取行动的时候。对与成年子女,他们最看重的:就是他们的父母承认自己的行为,并承认他们的影响,甚至为此道歉并作出改变,事实证明:这没有什么用。为了不再忍受痛苦,你必须要首先接受所处的环境,不论你是否喜欢,不论这个环境是否公平,不论你是否有能力改变这个环境!
认识现在:
改变的第一步就是接受。接受并不意味着同意或认可,接受的目的是使你不沉溺于过去,将注意力投向未来。王宏甲认为,人们都有两次生命,第一次是父母把我们生出来,给了我们性命,第二次是自己把自己生出来,给予自己生命。现在,停下来,想一想,我是谁?面对过去的遗迹,虽然会发现在某些领域存在问题,但也能找出自己具备了哪些好的内在品质。重建并唤醒它们的方法,就是经常顾念自己,增强自我意识,注意当下,注意自己的所做、所思、所感、所闻、所尝、所见,体会自己的感受,详细的记录下来,表达出来!越能随时弄清楚自己的感受、想法、知觉,那么所拥有的力量与控制力也就越强,所作出的决定就会越加英明正确,你对自己的认识和认知也就会越加的自信,你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强,也就敢于直面现实问题,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与父母沟通交流和解!
迎接未来。一个健康的人生是不断成长不断进步的过程。
看看这些旧习:泛化、标签化、过滤、极端思维、个人化、控制感失常、小题大做、情绪化推论。
想一想,以上哪些扭曲的认知方式经常被你用来维持现状。
现在,你已经意识到自己扭曲的认知方式加强了自己错误的认知模式。下一步就是如何解决问题了!
停下来,想一想。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不在评判自己,停止自责,不给自己设限,开放自己的心胸!试着理解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学会照顾自己,滋养自己的身体心灵精神!建立自尊,增强自信、活出自我!
改变自此开始,自内而外散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