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孩子有好的行为,必须先让孩子有好的感受。
和孩子沟通之前,先建立有效连接。
孩子是最善于察言观色的,做父母的如果内心焦虑着急表面淡定,一眼就会被孩子识破。不要假装淡定。
道理都懂,可是往往做不到。
儿子每天早晨的第一项任务是英语闯关学习20分钟。每当一看到孩子磨蹭进入不了状态,我的内心就充满了焦虑、着急,控制不住的想去催促。
磨蹭的儿子碰上心急的妈妈,简直是水火不相容。
今天早晨,儿子先是磨磨蹭蹭的起床穿衣洗漱,然后慢吞吞坐了下来,但迟迟没有进入闯关状态。我强忍着内心的怒火,抱着二宝走到儿子跟前,面无表情的对孩子说,“天天,为了提升你的闯关效率和专注力,把腿绑起来”。孩子回应道,“我不会”。我接过来说,“妈妈教你”。于是,我把具体系绑带的方法告诉了他,儿子有点不情不愿的开始绑腿,我一看绑的松松垮垮,毫不客气的说“你这绑的不行,重绑一遍”。儿子只好重新绑了一遍,然后开始闯关,满脸的不开心。
为了避免自己看到儿子磨蹭的样子再次忍不住催促,我抱着二宝上楼去了。我虽然人在楼上,但内心时刻关注楼下的闯关状态。每当我听不到闯关声音的时候,我就忍不住想催孩子“专注点,快点闯”,可事实上是越催孩子越慢。
大人这边心急如焚,孩子那边淡定从容,跟没事儿人似的。整个的氛围是孩子好像在为大人做事情。
漫步学习强调仪式感,强调生活状态和学习状态的切换。为了提升学员们的专注力,老师要求我们借助绷带。我也想让儿子培养使用绷带提升专注力的方法,但没有耐心细致的规范整个流程,比如先调整坐姿,坐在椅子面1/3处,然后使用绑带绑腿,调整呼吸,进入学习状态。之前孩子使用绷带的时候都说我直接帮他绑好,实际上是我包办太多,剥夺了孩子自己锻炼的机会。
我没有教会孩子具体的绑法却要求孩子来使用这种方法,本身就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孩子不会做,或者做不好,都是正常的,因为大人没有教好。大人先要检讨自己,教得是否到位,是不是真正把孩子教会了?而不是孩子做不好的时候,语气非常的不耐烦,上来就是一顿批评指责。
孩子有问题,父母身上找原因。
联想到前几天老师要求背诵乘法口诀表,孩子背的不是很熟练,他一边背一边回忆,我内心着急,想让孩子快点背会,反复催促孩子拿出课本去读,告诉孩子,多读几遍,自然就会背诵了。孩子丝毫不领情,而且显出一副特别委屈的样子,依然在那里艰难的计算背诵。我埋怨孩子,为什么不听从我的建议,照着书读多读几遍,然后再背呢?孩子说,“我不想那样直接读,那样太简单了。我这样背诵是理解记忆,你那种方法是死记硬背。”我认真想了一下,孩子说的确实有道理。
我为什么要急于一时,让孩子快点背会呢?这还不是内心不淡定,贪多求快?孩子非常善于察言观色,虽然大人表面很淡定从容,但内心是焦虑心急,表面的淡定从容掩盖不了内心的焦虑心急。
漫步人生要求我们学习要慢而致远,淡定从容。慢并非仅仅是速度上的慢,而是指内心深处的一种淡定从容的心境。每天都说要淡定从容,对待孩子为什么要这么追求快呢?对孩子磨蹭为什么就那么讨厌呢?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需要一步一步慢慢来。为什么要那么急于求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