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崎骏的动画,部部经典,《千与千寻》、《幽灵公主》、《起风了》、《天空之城》…他的作品神秘、空寂、细腻、悠远而又饱含深情,神奇的人物,离奇的情节,却又在不经意处轻扣心灵,反复品察之下,一遍又一遍的体味其中所含蕴的温情。
一
《龙猫》的故事很简单。姐妹两个因为妈妈生病住院,跟随爸爸搬家住到了乡下,她们遇到了很多小精灵,更与一只大大胖胖的龙猫成为了朋友。 妹妹小梅(又译作小米)挂念生病中的母亲,嚷着要姐姐带着她去看妈妈,被姐姐小月拒绝后自己前往,不料途中迷路了,小月在她的龙猫及小精灵朋友们帮助下,找到了小梅。最终,合家团圆。
小月和小梅关系融洽,符合一切我们对于家庭中两个孩子相处方式的想象。
在一起跑闹嬉戏
妈妈的暂时离开,爸爸的忙碌,小月不仅仅是一位大姐姐,甚至像是一位小妈妈。
早起给家人做饭并给留在家里玩耍的小梅准备了和自己一样的便当
放学回来,见不到妹妹,着急满院子找寻
冒雨背着妹妹在公交站台等候晚归的爸爸
妹妹走丢了,不停脚的跑去寻找
而妹妹对于姐姐也有浓浓的依恋。
见到陌生的邻居,下意识围着姐姐跑来跑去地躲藏
爸爸上班,不愿在邻居奶奶家玩耍,硬是挤到学校里和姐姐待在一起
二
整个故事大都围绕着孩子在讲述,孩子们的一举一动都印刻着大人的影子。姐姐待人有礼、乐观向上,妹妹天真烂漫、乖巧可爱,从不时出现的爸爸妈妈身上,我们能找到这份和睦的来源。
刚搬进乡下屋子,姐妹俩在房间里遇到了“小小的怪东西”,向爸爸报告。面对新事物,爸爸明确了应该对他们抱有什么样的态度
邻居小男孩恶作剧般的挑衅,也没将姐妹俩吓住,因为爸爸戳穿了一切:“我小时候也这么吓唬女孩子的。”
在出现镜头不多的妈妈身上,从小细节中可以看到她对姐姐小月的推崇和尊重。
久别相见,给姐姐梳头,妹妹也得排后
虽然是妈妈,但仍然很感念孩子的付出
感念小月,却不偏私,依据两个人不同的需求,给两个姐妹同样的厚待
三
在我们东方的普世文化中,老大需要在成长中学会承担兄长或是大姐的责任,这样的责任感需要强大的内心、自信和能力作为支撑,需要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人被尊重。如果根基没有打牢,那么这份责任就是压在孩子身上的一把道德利剑,任何人都会避之不及。
爸爸妈妈对姐姐小月的这份尊重和感怀,正是小月心中那份友爱和责任感的来源。
另一位生活里的妈妈,刚生育了二宝,贺客盈门。每个客人到来,都会带一份礼物,在每个客人踏进门槛的一刻,妈妈都会小小的惊喜一下:“是给我大宝妞妞带的礼物啊,真好,她刚当了姐姐,确实该好好给祝贺一下!”然后,在客人的一脸懵中,接过礼物递到刚刚迎来小弟弟的姐姐手里。
当然,每个人都会在短暂的不解中迅速明白过来:新生的宝宝柔嫩娇弱,憨态可掬,天然的会吸引所有人的注意力。除了有心的人,很少会有人注意到大宝的失落和难过。聪明的妈妈在小宝宝对很多情绪还毫无感知的时候,在生活的小细节中很好的处理了大宝的感受,在以后的生活中,会在很大程度上收获一个对小弟弟爱心满满的大姐姐。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把每个孩子当做独立完整的个体来看待。在这种理念之下,我们就不会抱着“改善”一个孩子行为的企图,经常将“你要是像哥哥一样爱读书该多好!”“你能不能像姐姐一样安静一会!”“你如果像妹妹一样讲礼貌就好了!”之类的语言挂在嘴边。
两相比较,也许会在短时间内让一个孩子改过自新,可是这类改变往往不是来自内心的认同,而是为了证明自己在手足面前的价值和能力,这种行为的改变并不能长久,而且“醋意”“恨意”的种子往往就是这么被埋下了。
站在孩子的角度,给他们提供适合他们年龄和性格的爱。不带偏颇的对待每个孩子,并不是物质层面完全一样,一套玩具各来一份,而是根据他们独特的个性化需求对待他们:哥哥喜欢画画,就准备好画笔和画册,妹妹爱好读书,就多给她讲故事,多买些书籍送给她。
两个孩子的家庭生活中,磕磕碰碰、吵吵闹闹总要比一个孩子的家庭里来得多。爸爸妈妈们对孩子们处理问题的能力要有足够的信心,在确保孩子安全的情形之下,尽量不“越俎代庖”当法官,去判断对错、伸张正义,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处理矛盾,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处理得当,会得到比一个孩子的家庭天然多的一个福利:孩子与人交往能力很有可能会更胜一筹。
亲密,尊重,平等的爱,在这样的对待方式之下,父母对孩子的亲情不会被一分为二,而会越聚越多,大宝心中更不会滋生出不平等、偏心、嫉妒的心理,而更多的,则是包容、友爱、手足之情。
所谓孩子,即是父母的修行。
愿我们每一个为人父母之人,能在这条路上一路前行,并收获风景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