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辅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1年7月7日发生于乌克兰的一场大型包围战,它被认为是整个战争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包围战。在苏联的历史上这场战争被称为“基辅保卫战”。德国元首希特勒认为在“巴巴罗萨计划”中这场战争是入侵苏联巨大的一次成功。可事实真的如此吗?占领基辅的战略意义到底是什么?这场战争的结果又是怎样?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战役背景
在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后,纳粹在北部及中部战线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只是在南方留下一个巨大的突出部,在这里有一支庞大的红军,包括几乎整个西南方面军,在乌曼战役中虽然取得很重大的胜利,但大部份红军在谢苗·布琼尼的指挥下仍然留在基辅一带,由于大部份装甲力量已在乌曼战役中被消灭,他们因此缺乏装甲及机动力量,他们不可能再威胁德军的进攻及在当时是红军在东线的最大一支部队。
八月底,德国最高统帅部面临抉择,向莫斯科继续进攻或消灭南面的苏联红军,由于南方集团军没有足够力量包围及消灭敌军,中央集团军需要提供支持以完成任务。
经过统帅部讨论,希特勒命令古德里安的第二装甲集群要前往南方到达苏联西南方面军后方。但古德里安曾想说服希特勒自己的装甲部队拒绝南下的请求,古德里安详细报告了德军指挥官各种抗议的理由,他们认为此时此刻南下就是错失了进攻莫斯科最好的时机以及以决战储备装甲兵力的重要性,希特勒拒绝了他们的请求,执意南下进攻基辅。并大声怒吼道:“我的将军们对‘战争经济学’一无所知!”
战役经过
纳粹将领冯·克莱斯特上将率领的第1装甲集群从第聂伯河河湾上的克里门巧格向北进攻,特别是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在攻占了斯摩棱斯克,打开了通往莫斯科的大门,但德军统帅部却决定暂时放弃莫斯科方向的作战,要求以乌克兰和列宁格勒为主要目标。
于是,古德里第2装甲集群从图比齐夫斯克以西渡过杰斯纳河向南挺进,直插基辅后方的罗姆内,布良斯克方面军(下辖第3、第13、第21、第50集团军)叶廖缅科大将未能实现向苏军最高统帅部作出的“粉碎古德里安”的保证,古德里安和克莱斯特两大德军装甲集群的会合,彻底打乱了苏军的作战部署,造成了基辅会战苏军的惨败。
当然,苏军最高统帅拒绝了总参谋长朱可夫大将建议放弃基辅,将西南方面军撤到第聂伯河对岸,以避免被德军合围,然后全力保卫莫斯科的建议,至少犯了战略上的军事错误,是导致西方方面军战败的最根本原因。
战争结果
持续了两个半月以上的基辅战役,在正面300余公里、纵深约600公里的乌克兰大片领土上进行;此役德军击毁或缴获苏军900辆坦克、4000余门火炮、3500余辆汽车,可谓战果辉煌,是二战最为著名的包围战。
古德里安回忆到:基辅战役是一次巨大的战术成功,但这次战术成功是否具有战略意义,目前尚不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