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思Vol.8:一场展览引发的「仪式感」思考

日思Vol.8:一场展览引发的「仪式感」思考

2017.4.23

有空的周日,我一般的安排是去看展。今天看了彼得·多依格的展览《木屋与独舟》,门口居然遇到了排队的情况——展览采取限制观展人数,同时看展人数控制在20人左右。


美术馆门口的观展提示
展厅内

也许是我看展比较少,这种纯画布作品的展览我很少碰到「限制人数」的观展方式。门口等了几分钟,便进去了。20人左右的观者在旷大的空间里显得很冷清,观者之间距离很大,相互完全不会打扰观展(也不影响拍照)。整个一圈下来,大概明白了美术馆这么设置的原因:

• 哪怕只是短暂的等待,「排队」这个行为会让观者更加重视这次观展的机会,相比于那些「门户大开」的展览,观者会在这个展览中更加认真、投入更多情绪;

• 等待的过程会让观者有个整理心情的缓冲期,从798外面的吵杂中平静一下心情;看展其实也是需要有适合的心情的;

• 空间内观者之间不会相互打扰,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每个独立个体完全独立的观展体验;看展览是个挺个人的事儿;

•这个展览的整体作品偏冷静,人数得到控制后,有利于观者在观展过程中获得一个匹配的观展环境(想象一下木木美术馆每次展览的人山人海自拍场景);

• 更容易拍出效果更好的照片,在社交网络传播中更具吸引力;且一个从朋友圈看到的看似逼格很高的展览,会引起更多的注意和兴趣;

回到今天「日思」的主题,我认为这就是「仪式感」在生活中的效用。生活需要仪式感,这是句鸡汤,也是真理。但两者之间的区别可能在于「仪式感」是否发挥了你希望的效果和作用。


END

*注:我也开始尝试写「日思」,虽然有点成功学或鸡汤的身影,但保持思考总归是个好事儿。

随易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