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的孩子总爱在公众场所闹腾,大人怎么处理好?

1.

3岁的辰辰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餐厅吃饭、去超市购物时,他总是爱闹腾,各种花样停不下来;周末,辰辰随妈妈到公园玩,妈妈碰到好朋友,在长椅上坐着聊天,辰辰不是过来和妈妈说话,不停打断妈妈和朋友的聊天,就是在公园的假山上、运动器材上爬来爬去,妈妈很担心辰辰,过一会就会喊他到妈妈身边来。

像辰辰这样在公众场所闹腾的情景似乎很常见,有时候,妈妈在商场试衣服,孩子则到处跑,偶尔还会去扯一扯别的顾客的头发、衣角、包包什么的;爸爸妈妈带孩子出去玩,如果爸爸妈妈正在讨论什么,孩子就会不停叫着爸爸或妈妈,仿佛这个时候,孩子有无数的问题需要爸爸妈妈解答。

如果你带着3岁的孩子去公众场所,孩子不停闹腾,你会怎么处理呢?

2.

“宝贝,不要再跑了,快到妈妈这里来。”

“宝贝,危险,快停下来。”

“宝贝,我和阿姨正在说话,你就不能安静一会吗?”

“宝贝,你再不听话,就打你啦。”

孩子仍然不听。这时候,很多家长就真的动手了,要么强行将孩子牵回来,要么一手拉着孩子的胳膊,一手打孩子的屁股,嘴上一般还会带上一句“叫你不要闹了,你听见没?”

这样的情景,似乎只要到公众场所去,每天都能见到。

3.

很多父母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不会去想孩子为什么要不停闹腾?

个体心理学认为孩子的行为背后都带着某个目的。个体心理学先驱鲁道夫.德雷克斯经过长期研究后,把孩子的不良行为背后的目的归纳为四种:

一是寻求过度关注;

二是寻求权力;

三是报复;

四是自暴自弃。

有家长提出质疑,说你不能把孩子的行为总往那里面套啊。鲁道夫.德雷克斯回答说:不是我总把他们往里面套,而是我总在那里看到他们。

根据德雷克斯的四个错误目的来分析,孩子在公众场所闹腾,很有可能他们的行为目的是为了“寻求过度关注”,比如妈妈在和好朋友聊天时,在一旁的孩子可能感觉到被忽视了,为了寻求关注,他们会不停地做出一点什么事来打断谈话中的妈妈,以吸引妈妈的注意和回应。

当我们了解了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之后,我们不再认为“孩子真不听话”了,而是对他们多了一些理解。

当我们能够理解孩子的行为目的和心理需求时,我们往往就能变得冷静,从而做出理性的决定。

那么,3岁孩子在公众场所闹腾,大人怎么处理比较合适呢?

比较合适的理性做法是,如果孩子的闹腾,没有影响到别人,家长可以冷处理,或者就随他闹去。只要孩子是安全的就可以。如果影响到了别人,家长则可以将孩子抱走,将他暂时带到一个比较开阔而安静的地方,让他继续闹,并告诉孩子,等他闹够了再回到原来的地方。这时候,孩子很可能过一两分钟就会主动跟家长说他们闹够了,咱们回去吧。

家长这样的处理,一是避免了说教、大吼大叫、训斥、唠叨,更重要的是既尊重了自己,也尊重了孩子,孩子会自己认识到在公众场所闹腾是不合适的。

当然,还有更重要一点,如果家长在孩子回到原来的地方之前,能够和孩子做一个约定就更棒了。比如跟孩子约定:“如果回到原来的地方再闹腾,爸爸或妈妈就会再次把他抱走,直到他停止闹腾。”

如果孩子遵守了约定,没有再闹腾,家长应该及时给予鼓励,说一句“谢谢你遵守了我们的约定。”但不要说“你太棒了”。(前者是表扬孩子的行为,后者是表扬孩子这个人)

表扬孩子的行为和努力过程比表扬孩子这个人,更能促进孩子今后做得更好。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