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回ktv,朋友说要唱几首经典老歌,然后连续鬼哭狼嚎三首刀郎,吼得所有人都起了杀机。唱罢,坐到我身边,与我满满一杯闷完,用超声波告诉我:第一次听刀郎时,他和初恋女友在码头相拥,这一幕他永生难忘。
那一次我对经典有了重新的认识,在字典上的释义,它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作品。然而,往往人们称某样东西为经典的时候,很少有人查究过它在所属领域内的实际影响力,只知道唯独这样概括,才能体现该作品在自己心中的地位,以及时常带给自己的难以言尽的感受和回忆。
这一点,老一辈人很有体会。年轻一代的人,对岁月的认知越来越趋于模糊,甚至直接板结在大时代背景中,没了层次递进的变化感。因为互联网的到来,加速了信息的交替更新,碎片化的东西越来越多,人们来不及感受,已经被迅速拽进另一条高速轨道上。越快的列车,越无法看清沿途的风景,所以让年轻人谈岁月,谈感受,谈经典,确实是一件为难的事。
但互联网有一点好,就是把许多有共同爱好的人聚拢到一起,使天南地北的人通过网络摩擦生电,结伴结缘。有人成了知己朋友,有人成了事业伙伴,有人结成了连理,有人千里送碳,安慰、鼓励陌生的网友,有人群情激愤,共同声讨违法丧德的坏人……
互联网之前的世界,并没有这么一张强大的网,将所有人都囊括当中,除了经济地位和个人阅历的差异,几乎所有人都在面对同一个世界:除了部分领域的核心信息,大家在共享一个公开透明的社会环境。这样的社会,在互联网到来之前,是不可想象的。
以前的年代,人与人之间不依靠光纤传递能量,只凭借最原始的手腕脸面,在自己狭小的交际圈中,一步步走向巅峰。那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受地域距离的影响,所以才有“远亲不如近邻”一说。远亲不同在一个时空里,难以形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无法体会对方在他乡的生活所面临的冷暖苦乐,久而久之,只能慢慢疏远、冷淡。而相对的另一边,在同一座城市,同一个小区村落生活的邻居,相处久了,变成了知根知底甚至知心的朋友,从借油米酱醋到提供经济帮扶、抵抗客观灾难上,能提供的帮助,都比远在天边的亲人大。
当然,与邻居反目的人也比比皆是,这更印证了近邻之间的利益瓜葛比远亲更显著。所以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发展,说到底也是经济利益决定的。
朝廷官员注重师承派系,因为当中复杂的关系网决定自己的仕途前程;绿林草莽则注重江湖义气,因为他们大多出身贫寒,文化水平低下,在危机四伏,动荡不安的环境中,没有任何规则可言,他们唯一可信赖的是身边的结义弟兄,所以唯有讲义气才是获得认可的先决条件。
从横向维度来讲,你身边的环境决定了你大致是什么样的人,而从纵向维度来说,你所经历的一切以及你对这世界的主观认识,也同样影响着你的成长。
岁月是一座坐标系,每个人循着不同的时空轨迹向着生命尽头放射。所谓经典,不一定是生命轴线中带着曙光的导体,而只是一束普通的电子,恰巧与你的生命摩擦产生电流而已。
同在一个家庭成长的兄弟姐妹,兴趣爱好各不同,长大后各自奔赴不同的地方,注定他们的价值观、生活理念和思维方式会产生差异,如果没有血缘关系的维系,很难保证他们能相互扶持,不离不弃,甚至像普通朋友那样相聚都不一定是他们的日常诉求。
人们常常说缘分,最大的缘就是父母缘,而父母因为爱情结合一起,所以爱情也可以说是缘分中的缘分。还有另一种缘叫朋友缘。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人会交朋友,而这就是人类社会得以形成的重要条件。如果人类光有爱情和亲情,那就和普通动物区别不大,人类社会也会变得像非洲狮子那样,以族群聚居,每头公狮子带着一大家子,到处抢地盘,血腥厮杀充斥着整片土地。
所以,珍惜你的朋友吧,每一个朋友身上,都或多或少有着和你一样的血性和脾性,能走到一起,光靠投缘两字显然不够。真正长久的友情,朋友间相知相容,除了欣赏对方的优点,更多的,是在忍耐对方的缺点。而这能被忍耐的缺点里,一定不包括其中一方长期无休止的输出伤害,因为一旦你这么做了,便意味着率先撕破了友谊这张无形的契约,朋友关系自然危如累卵,随时破灭。反目的朋友,一般都会成了仇人。
牢固的朋友关系,都不会是单方的全力付出,而是双方的竭诚经营。
当然,忍耐是很讲究方式的,实在难以忍受的,也不要硬忍,否则朋友面子是照顾了,自己却要长久憋屈下去。
例如,我那位驴嗓子朋友吼完几首歌后,大家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定了规矩,以后唱歌凡是被KTV系统判定唱分低于30的,须当众罚酒三杯。这个分数,即使是对真的驴,也算仁至义尽了,但朋友还是没能达标。
罚了几次之后,朋友不得不缴械投降,当众宣誓:改天练好了,仍来叫阵。
不知道百折不挠的他想练的是酒量,还是唱功。
Whatever,世界总是这样一点点美好起来的。
本文图片来源:网剧《废柴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