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我写完《你一定爱看的极简五代史》之后,是准备接着写一部关于基督教异端撕逼史的书的。
然而我愤怒的学生制止了我的这种行为。
他们一致要求我写点能让人变聪明变厉害的东西,不要再迎合读者口味,写一些逗逼的历史文章。我想了一下说好吧,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
因为我发现,注意力匮乏几乎成了现代人的通病。
什么是注意力?
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简单的说,我们的大脑每时每刻都会接收到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里有些是有用的(比如老师在讲台上划的重点),有些是没什么用处的(比如你左前方的王二在抠鼻子,你右手边的李四在照镜子)。显然,我们希望能够尽可能的将自己的心智分配在有用的信息上,而尽可能的忽略掉那些没什么用的信息,注意力就是用来干这事的。当我们集中注意力的时候,与我们目标任务无关的外界信息会自动被大脑过滤,从而使我们能够全神贯注的工作。
注意力是如何工作的?
很遗憾,尽管人们对此已经进行了不计其数的研究,然而迄今为止,人类只知道注意力像一道门,将我们需要的一些东西放了进来,而将大多数与我们目标无关的外界信息挡在了门外。注意力的具体工作机制仍然是未!知!的!
然而也不能说科学家们这么多年来什么都没干,起码我们知道了这样一些事实:
1.注意力不集中是人类的天性。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史中,大部分时间注意力都不是一个很有用的东西。为什么这么说?你想想看,远古时代的人类生活在荒郊野外,周围危机四伏,客观上要求他们必须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以便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危险。不然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场景:远古人甲专心打磨石器,远古人甲未能发现旁边草丛中袭来的野兽,远古人甲,卒……大量研究都证实了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注意力这种东西是在人类普及了阅读这种高大上的爱好之后才开始被人们重视的。
2.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
研究表明,人类一次最多能将注意力集中在两到三个对象(活动)上面。如果试图将更多的对象纳入注意的范畴,那么除了少部分天赋异禀的人之外,如你我这等凡人基本上都会精神涣散无法继续维持专注状态。这点许多司机都深有体会,一般来说,在十字路口等灯的司机除了关注变灯与前车之外,最多只能再分心观察一侧行人,如果这个时候你恰好在车里和他聊天的话,那么他就有错过变灯被后车滴滴的危险(所以开车时也不要接打电话哟)。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大型考试都要配两个监考老师的原因之一……
3.人的注意力是可以锻炼的
注意力是可以锻炼的,一个人经常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那么他将会习惯这种状态,并能够越来越快速的进入这种状态并长期保持下去;同理,如果一个人经常保持精神涣散的状态,习惯于一心多用的工作方式,那么他也就越来越难以进入专注状态。几乎所有需要长时间进入专注状态的职业,像狙击手啦、外科医生啦都需要长期、刻意的训练才能在长达数小时的时间内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从而完成其本职工作。
如何提高注意力?
1.尽量避免外界干扰
这是所有提高注意力的办法中最常见,也是最管用的法子之一。虽然原始,但是真的很有效,总体来讲,通过以下几招能够有效降低外界环境干扰,提高你的专注度。
*找一个安静且温度适宜的工作/学习环境(如果实在不具备,可以自备一个防噪音耳塞)
*将手机静音(如果你做不到,可以把手机丢到家里或者寝室里)
*适当的进食/饮水(防止你太饿/太饱/太渴/太想上厕所)
*提前检查好工作/学习需要的一切设备,关键物品准备两份(以免做题做到一半笔没水了彻底打断思路)
*穿上你最舒服的衣服(这点对有些女同学来说可能是个问题)
关于听音乐这种事,老湿我是不反对的。事实上有许多研究已经证明了一些轻音乐与古典音乐是能够调节脑波频率,从而更好的使你进入专注状态的(老湿个人推荐Pablo Casals的巴赫无伴奏大提琴,以及久石让的菊次郎之夏,一个凝重一个活波,总有一款适合你),但是无论什么研究都明确指出,流行音乐与摇滚电音之类的音乐会极大的扰乱你的注意力……
2.将重复性的工作训练成你的本能
前文我们曾经提到过,人的注意力通过只能集中在2~3个目标上。然而现实中我们会发现,有些人确实能一心多用,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抛开那些天赋异禀的人不提,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一心多用,其实是他们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将一些工作“刻印”在了他们的潜意识中,使之成为了他们的本能。你可能会惊呼:不可能!但是这种人其实非常常见,不信你回想一下那些出租车司机们,许多老司机不仅能在滚滚车流中娴熟的变道别车,抢灯疾行,关键是这还一点都不耽误人家在对讲机里和小伙伴们聊的嗨心,发现路边有人招手还能随时靠边捡个客,简直是一心多用的典范。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许多老司机已经将开车这种事训练成了自己的一种本能,因此在驾驶的时候几乎不占用大脑资源,依靠身体本能就好。
关于这点,老师我其实也是深有体会的。老师最开始写东西的时候,十分痛苦,因为一方面要勾勒思路,一方面要回忆资料,一方面打字还不是很熟练,总要停下来找一找键位。后来等我打字熟练了,写东西的时候提前把相关资料都熟悉好,码字的速度就扶摇直上了……
因此同学们不如尝试着将自己工作中相对简单又有很大重复性的那部分先练熟,让自己的潜意识能够记住这些内容,这样工作起来注意力自然就是好钢花在刀刃上,事半功倍。
3.避免错误的“碎片化”阅读
许多同学都曾跟老师反应过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我越来越没办法读一些长一点的文章了,有时候超过100字的东西看下去都有点费劲,这是为什么呢?
我说呵呵,先把你的微博卸了吧。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碎片化阅读悄然兴起,抽个空刷个微博,读个公众号文章成了大家手机不离手的理由。然而你的注意力也就在这种快速的跳跃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的溜走了。人的大脑十分聪明,然而它也有点小笨,他会自己总结你的行为模式,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状态。长期碎片化阅读的后果就是,大脑会认为它的主人要经常处理这些快速、跳跃的阅读任务,而较少进行长时间的高度集中工作,从而提高短时间内对短文本的浏览速度,减少注意力的长期分配。等到你刷完微博,关上朋友圈投入到工作中的时候,你会发现,咦,我怎么老也没办法进入工作状态呢?哎,一定是工作太枯燥了,要不,我再刷一下微博吧……
实际上,老师并不反对碎片化阅读。但是需要强调的是,碎片化的阅读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贯穿下去,否则不仅得不到什么知识,反而可能毁了你的注意力。
4.用科学的手段训练你的注意力
科学家们已经找到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办法,用来训练我们的注意力。其中最牛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来自普林斯顿大学,他们利用核磁共振与机器学习技术开发出了一套极为有效的神经反馈训练方法,经过实验发现,这个法子能显著提高人们的注意力。但是缺点也一样明显,想用这个办法训练自己的注意力,你最起码得有一台核磁共振仪……
好在除了这个办法之外,我们依然有一些廉价且方便的训练手段,只不过这些方法见效相对慢一些,而且需要长期坚持,比如舒尔特表。
舒尔特表可以通过动态的练习锻炼视神经末梢。心理学上用此表来研究和发展心理感知的速度,其中包括视觉定向搜索运动的速度。
舒尔特表实际上就是一张将顺序数字随机打乱的N*N表,人们通过依次指出顺序数字的方法来进行测试,时间越短越好,一个简单的舒尔特表如图所示:
如果觉得难度不够,还有将数字替换为汉字、文章甚至是诗词的,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一般人的注意力都会得到一定提高。而且现在也有一些舒尔特表的APP,训练起来简直不要太方便。
除了舒尔特表,还有一些诸如静坐凝视,目光追随,走迷宫等等方法可以用来训练注意力,但是相对都不如舒尔特表直观方便。还有人开发出了一些比较另类的训练方法,比如在闹市读书什么的,这个人后来取得了多大成就,相信你们也都知道了……
总之,高效、专注的学习与工作状态是每个人都向往的。希望这篇文章能让大家找会失去已久的专注状态,如果有什么问题,也欢迎大家随时给老师发私信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