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赏诗词品历史】,欢迎关注,领取更多惊喜福利!
南唐后主一直是悲情凄厉的代名词,因此李煜也就成为了哀伤苦楚的别名。
我们一般认为李煜的诗词创作风格是以公元975年作为分水岭的,时年38岁的李煜兵败被俘,国破家亡。
他前期的作品大部分都是描写的风花雪月的男女情事、富丽堂皇的宫廷生活,所以清新明快,婉约动人。
他后期的作品则多是抒发思念故土、无奈悲凉的情感,所以哀伤低沉,愁苦落寞。
但是人的感情总是在不断波动之中的,我们绝不能简简单单的将时间作为划分李煜诗词风格的标准,就如同婉约派和豪放派同样不能作为判定词人诗词主旨的标准一样。
比如我们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这首《长相思》就是李煜早期的作品,但满是愁苦。600多年后的纳兰性德仿写了一首,同样堪称千古绝唱。
身居皇位的李煜一败涂地,填词谱曲的李煜问鼎天下!
《长相思》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局限在宫廷生活的李煜着眼于男欢女爱,但是这些事情不仅没有束缚他的才华,反而给了他无穷无尽的创作灵感。
尽管没有他后期的作品那么复杂的情感,但是这首《长相思》却成为了抒发悲愁情绪的经典之作。
群山万壑,天高路远,烟雨迷蒙,这些自然景象阻断了一位帝王的视线,但是他的思念仍然炙热,就如同那火红的枫叶一般。
花开花落,春去秋来,眼前的菊花已经盛开凋落了很多回,天上的大雁又要振翅南飞了,可是他思念的人儿还是没有回来,只有那帘外的微风明月没有哀愁,无忧无虑。
整首词没有用一个愁字,但是那种哀怨和忧愁却溢满了字里行间;词中也没有对主人公的外貌神态、动作表情做任何刻画,但是那种期盼心上人快快归来的形象早已经跃然纸上。
这首词形象丰富,寓情于景,境界开阔,堪称经典。
李煜的很多诗词意象都成为了后世文人模仿的标准,比如《虞美人》当中的名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自此开始用江水比喻愁苦就成为了一种共识;
还有那《相见欢》中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同样在文人墨客中间形成了一种风尚,让高楼明月成为了经久不衰的诗词意象。
作为“大清第一才子”,纳兰性德当然也对李煜的诗词作品非常了解,他也在600多年后仿写了一首《长相思》,同样成为了千古绝唱。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纳兰性德的一生与国家兴衰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他出身高贵却向往平淡,他侍奉帝王却渴求安逸,所以注定了他一生的悲情命运,这位风流才子在30岁的时候便暴病而亡。
可是他却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年华留下了永恒的经典,用自己温情的笔触和动人的文字惊艳了岁月。
我们再读这首《长相思》,会看到年仅27岁的纳兰性德白天无限风光,陪伴着帝王东巡祭祖;也会感叹到夜晚的纳兰性德孤独寂寞,无限悲凉。
纳兰性德将自己无法排遣的感情全部都注入了诗词当中,所以他的作品每一首都真挚动人。
作为晚辈后生,纳兰性德一直对李煜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他不止一次表达自己对李煜的欣赏,尽管身为皇帝的李煜最后沦为阶下囚,尽管纳兰性德一生都在逃离皇权的笼罩。
旅途漫长曲折,艰辛遥远,一路的舟车劳顿让纳兰性德身心俱疲。年纪轻轻的他风华正茂,很早就站在了无数人追求一生而难以企及的高度,原本应该春风得意,但是此时的纳兰性德早就心生厌倦了。
之所以深夜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是因为营帐外面的风雪似乎也懂得人心,一遍遍的呼号就好像是在讲述故乡的事情,而纳兰性德才情在苦寒之地孕育出了这首《长相思》。
征途漫漫,笔调缠绵,纳兰性德这首词用灯火风雪作为点缀,尽是思乡之情,让人读来心疼不已。
几百年来,李煜和纳兰性德的这两首《长相思》一直被人用来比较赏析,但是很少有人能够得出结论,究竟孰优孰劣一直难分高下。
其实对于诗词赏析也是一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如果非要在诗文当中评价出一二三名,或许就丧失了诗词本来的意境和情感,您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