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的打开方式是校园建筑,首先是被构图吸引。有些镜头直接就是一张摄影模板,或许是因为欧式建筑的原因,怎么拍都好看。
如图:
一个是在校园里勤工俭学,一心想要拿到奖学金考上大学的16岁男孩Charlie。撞见几个学渣的恶作剧。东窗事发后,怒极的校长抓住这两个目击证人要求其坦白,甚至以名牌大学的名额作为诱饵,以开除作为威胁,软硬兼施。
Charlie并没有说出口,也许是因为性格软弱的原因,也许是某些正义在心底开始发芽。(当然是为了电影往后发展。)
假期到了,朋友们去度假,Charlie却选择了兼职以凑足圣诞节回家的路费。
他遇到了那个因喝醉酒开玩笑炸瞎自己眼睛而退伍的中校Frank。
如Frank在电影的最后说的:Now I have come to crossroads in my life。
这两个人都面临着自己人生的一个选择。男孩要不要选择坦白真相走向美好的人生,男人要不要选择一枪打爆自己的脑袋好结束这接下来黑暗且孤单的下半生。
电影一点一点的做着情感的累积和故事铺垫,沉稳而不乏张力的将剧情徐徐推进,从踏上飞机飞往纽约共进晚餐,到探望中校亲戚,再到那一段经典的探戈舞,少年看到了上校的眼神因什么而暗淡又因什么而闪闪发光。直到推向影片的结尾即高潮部分,一直隐忍而怯弱的少年冲向Frank,与之近身纠缠,争持那把手枪,甚至头顶着枪膛时眼神里虽依旧胆怯却多了一分坚定。Frank自然看不到少年闭上眼时的决然,但最终还是被拯救了。
救赎,是互相的。
Charlie回到学校,独自走上审判席,要在全校师生的见证下接受学院所有领导的审判。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少年此时的孤立无援:对面坐着同学和同学的爸爸,而自己不管有没有勇气都注定只能独自来面对这场审判。
那个男人一手被司机搀扶着,一手拿着拐杖摸索着阶梯在人群里缓缓走来,虽然每一步都小心翼翼,但是每一步都充满自信,昂首阔步。
他说:Charlie的父母没空,我代表Charlie的父亲出场。
接着自带主角光环的中校开启了振奋人心的演讲......(Frank平时也是如此,所以上讲台后的演讲正好对应了前部分的自带演讲者气质的特点。)
大概这就是有人撑腰的感觉吧。必要时候有人站出来为自己说话,被人支持,被人保护,而不是被所有人指责却不知道如何为自己辩驳。
对于Charlie这个父爱缺失的少年来说,正是Frank的到来弥补了这个少年勇气和正义的教育缺失。
成长,首先是妈妈给予爱,其次是爸爸给予安全感。这样才知道爱是什么,才能够拥有面对矛盾的勇气。
电影结构比较简单,两条直线,两个人生,相交之后,却都因彼此而变得不同。
结局却格外的温暖人心。中校回到家后逗孙子孙女的背影,不由得让人会心一笑。这不仅仅是中校与孙子孙女的和好,更是中校与生活的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