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有一首《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你我身边,怕是连三五岁的小孩子都会背诵此诗,再聪颖些的,连译成白话利利索索脱口而出也没什么问题:明亮的月光洒在窗外的栏杆上,好像秋夜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寂寥的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周边的老老少少便无人不对孩子连竖大拇指,赞起小脑袋瓜子口齿伶俐,思维敏捷。
可问题是,《静夜思》中描述的是诗人在秋夜明月下的创作,躺在床上是无法直接瞥到月光和地上的霜的;也就是说,这与诗句的意境不那么相符。
说得再明了一些,“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指的是井栏或围栏,一般由石头凿出。大概有三尺来高吧,成方框形围住井口,主要防止调皮的小孩子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故有“银床”之称。再加之《静夜思》系最早背会和最早理解的古诗,大多数普通人便不再会对诗意有什么它解,于是,“床”遂成彻彻底底的卧具。
笔者如今已大半辈子,大约十多年前吧,村子里的近十口水井才给废除掉而换成便利的人工水管,笔者曾经汲水的经历自然不会少。而在此之前呢除了供唱戏,说书和演电影外的戏台外,那村里热闹之所就是水井了。白天黑夜总有人来挑水,笔者亦其中一介;只黑夜少一些罢了,月色如霜的秋夜则相对好一些。而此番情形,正好勾起了思乡之情,通过井栏看到月光,产生了浓厚的亲近之感。作者见到此番此景,不由自主地抬头仰望星空,望着窗外悬挂着的一轮明月,心中泛起了无限的感慨,低下头,思念起了远方的故乡。
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显而易见,此诗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等手法,语言朴素而韵味无穷,因此很受人推崇。
也就是说,虽然文化在不断传承,但是随着岁月的变迁,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当我们品读古人留下来的作品的时候,需要深入思考,才能够理解其中的奥妙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