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分人,为何总觉得自己很委屈,总认为自己的言行都是有道理。
昨夜听了差不多大半夜的故事,婆媳的、姑侄的、父子的、舅甥的、夫妻的、兄弟姐妹的……
一个人周围所形成的人际关系间的故事在一夜里几乎听遍。听完有一个印象特别深刻,那就是,为何受委屈的总是我?为何他们能那么过分?
妻子怨怪丈夫的姐姐没有以德报德,礼不尚往来,太没有情味;侄女怨怪姑姑明明不缺钱却逼迫自己快快还钱,就连两三天的时间都不容宽缓;妻子怨怪丈夫脾气差,没有责任心;父母怨怪孩子不上进,遇事不能圆融而利己的处理;孩子怨怪父母干涉过度,总以为自己什么都对的,什么事都要说三道四;姐姐怨怪兄弟们冷漠、算计,弟怨姐姐不明事理……
这是一个隔三差五就得外出聚餐的家族,这是一个隔三差五就得发生龃龉的家族,这是一个似乎人人都对对方不满意的家族。既然别人都不对,都有问题,那自己为何还要与之密切往来呢?为何他们人人都有怨却不老死不相往来呢?
作为听众,我感有无奈,更多的却是羡慕。感觉他们都是用劲来生活和与亲戚相处的人。
如果真是凉薄无情,就没有纠缠,也没有怨怪和气愤。这又是一个有问题的家族,他们都在时时刻刻观察别人的对错,却不会去反思自己的所为。
于是,缺点被放大,相处少了和谐。但这又是一个“臭味相投”的家族,虽有问题,却能带着问题继续“友好”来往,无关利益。真是神奇的组合。这难道仅仅因为“亲戚”二字?谁也说不清。
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和亲人相处呢?我们与“外人”相处时大多能把握好尺度,而与亲人相处时却经常因为没处理好“度”的问题而产生很多的矛盾。
父母和孩子的矛盾表现形形色色,但寻根究底却因为“爱”。别人孩子有错误可以接受、悦纳,别人孩子有优点总能放大去看;自己的孩子却总是有意或无意忽略其优点,放大其缺点,美其名曰,以促其更加进步而不至于轻易骄傲止步。
如果我们对亲人们没有期待,也就没有失望,也就能和谐相处。
所以,多都看他人的优点,喝了一些无关紧要的缺点,多谢鼓励,小些指责和埋怨,多看淡一些事情,但心里就少了一些委屈。
作者 : 松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