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总忍不住吃吃吃,也许你该好好爱自己了

嗨,我是杨,一名会成为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学生,相信大家在生活中,一定经历过这样的时刻。

明明晚餐吃的很饱,但一到深夜还是少来点宵夜,不然总睡不着。

平时很自律的人,一旦工作压力变大,就会开始放纵的吃吃喝喝。

失恋的人想借吃消愁,结果体重秤上的数字,却让人愁上加愁。

为什么我们总会忍不住吃太多呢?我想起在微博上看到的一句话。

“如果你总是吃进去超过你需要的食物,那这些食物也许不是胃的需要,而是心的需要。”


牛油果

看完这句话,你可能会有点疑惑。

别急,先听我讲完小羊的故事。

小羊大概是从两年前开始有暴食的习惯。

当时她和交往了7年的男友分手。

工作上又面临业务调整,工作量倍增。

那段时间她被工作带来的疲倦,和失恋后的低落悲伤紧紧笼罩。

每天一到夜里,心里就空落落的,连觉也睡不好。

有天下班路上,她心底那股空虚、无力的感觉又涌了上来。

她就在家附近的小吃街,一口气打包了很多吃的。

回到家后,她打开电视痛痛快快的吃了起来,一口鸡块,一口奶茶,中间还不忘来一口炒面。

她发现,自己在吃东西的时候不会胡思乱想,随着食物的吞咽,心里还莫名踏实。

吃饱喝足后,困意袭来,那晚,她久违的一觉睡到了天亮。

在那之后,她仿佛找到了救命稻草——吃。

感到心累了,就去餐馆胡吃海喝一顿,半夜心里空虚了,就点一份外卖。

每一次,她都要撑到吃不下了才肯停止。

好像只有这样,她才能在苦闷的日子里,找到一丝安心的感觉。

但时间一长,食物带来的安抚,慢慢变成一种惩罚。

她的体重在三个月内突增了20斤,体检表上也接连出现异常的红色数字,脂肪肝,高血脂。

进食的失控,还让她越来越自责、抓狂。

有次下班,她跟往常一样买了很多小吃,回到家后,她懊悔极了,把小吃都扔进垃圾桶里。

但过了一会儿,她又不受控制的从垃圾桶里把东西拿了出来,一边流泪一边吃完。

有那么一刻,她觉得自己胃里住着一只贪婪的怪物。

后来她鼓起勇气,跟朋友聊了这些事。

“吃吃吃,我就知道吃,一点自制力都没有,我就是个垃圾。”

朋友抱了抱他,安慰了她好久,也点出了真正困扰她的问题。

“你吃这么多东西,只是为了心里好受一点,很多人都会这么做的。”

“这不代表你很糟糕,只能说明你现在的情绪,需要被好好照顾。”

芒果


像小羊这样,因为情绪问题而过度摄入食物的情况,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心理学上定义为——情绪性进食。

这类进食的动机,并非生理上的饥饿,而是“情绪上的饥饿”。

就像武志红老师说的——“人在本能上,总是想通过吃大量食物来象征性的增强自己的情绪力量,填补虚弱的内心。”

作为一个办公桌上常年放着零食的人,我其实很能理解这种行为,毕竟生活这么苦,偶尔靠吃吃吃来汲取力量,又有何不可呢?

不过,今天我还是想告诉大家:要小心“情绪性进食”变成一种习惯。

最直接的,是会影响我们的健康。

其次,我们还可能因为进食的失控引发激烈的自我攻击。

“我就是个垃圾。”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为隐蔽的影响——它会让我们对情绪的觉知力逐渐变弱。

我经常说,每一个情绪都像一个信号,提醒我们去关照当下的自己,做出调整。

如果每一次情绪袭来,我们都简单粗暴的用“吃东西”来应对,就很难清晰的觉察到,情绪背后的信息。

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做,来一点点走出情绪性进食的习惯呢?

首先学会分辨:身体饥饿vs情绪饥饿

1.饥饿感是突然就冒出来的。
2.你总是需要特定的食物,比如甜食或者炸物。
3.你在吃的时候,很少会细嚼慢咽,而是机械进食。
4.哪怕吃的有点撑了,但你还是不由自主停不下来。
5.吃过后你会内疚、羞耻,甚至自我谴责。

但我们有能力分辨,也就有能力在情绪性进食时,保持警惕。

“我现在应该不是真的饿了。”

其次,吃东西时细嚼慢咽,留意自己的感受。

然后吃的时候慢慢咀嚼,在唇齿之间,体会食物本身的味道。

以及,不要忘了问自己的感受。

可能看起来会有些刻意和做作,但这种“刻意”有两个好处:

一、是吃的速度变慢了

二、是对自己吃了多少有更清晰的认知

因此,才能逐步学会控制食量。

发觉健康的自我安抚方式,和情绪建立连接。

比起大快朵颐吃东西,运动确实很辛苦,但坚持下来后会发现:

1.习惯了跑步之后,不会再一不顺心,就想吃东西

2.当跑步吹着风,脑海里那些情绪和想法都会一点点涌现出来

3.我就能跟它们对话,听听它们的声音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自我安抚的方式,无论是冥想、泡热水澡、撸猫,还是找个贴心的朋友聊聊天。

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可以更健康地安抚自己,也有机会看见、回应和照顾情绪,我们也就慢慢的和“情绪性进食”这个习惯保持距离。

愿大家都能好好享受每一口食物,也能重视心底升起的每一份情绪,在一日三餐里,细细品味生活。

菠萝蜜


结语

“超过75%的过度饮食,都是由情绪性进食引起的。”

这也从侧面证明了,现在的人压力是真的大,以至于不得不靠“吃东西”来咀嚼烦恼,消化忧愁。

坦白说,食物作为自我安抚的方式,并没有什么不好,只要适度适量。

一旦它变成习惯,就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麻烦,把问题变得更复杂。

我更想鼓励大家,去从源头“情绪”上应对自己的压力。

无论是找一些更健康的自我安抚的方式,游泳、跑步,看书,自我对话。

还是去和亲近的人聊一聊,去找专业的咨询师一起探讨。

都能让我们更健康的对待情绪,照料情绪。

最后的最后,我想说,“吃饭”这件事在我们日复一日的生活里,既平凡又重要。

平凡在于,这是一件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事。

重要在于,吃下去的每一口食物,最终都会塑造“我们自己”。

参考资料:《告别情绪性进食的DBT方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