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说理,理性动情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时常发现,说理并非如自己想象的有效,通过恳求反而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首先需明确的是,根据认知失调理论,为了避免新旧观点碰撞产生的不舒适感,人本能地不愿接受新观点。那么同样是违背别人意愿,使别人接受观点,说理与恳求,为何会有如此不同的结果呢?

在日常语境下,说理往往存在着不够合理,不够充分的问题。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背景,思维方式自然也不同,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说理当然难以说服别人。而即使说理足够全面充分,常常又会陷入另一种漩涡:说理者在被说理者前总呈现一种优越的地位,他们的严谨周到,让对方相形见绌的同时,也会让对方产生危机感,甚至被迫承认自己的不足。譬如苏格拉底常用的反问式说理,常让人感到冒犯,而不被人接受,甚至到了最后众亲叛离的地步,可见人们对强势说理的不悦。

反观恳求,恳求者常放低姿态,而抬高对方。这种不抢夺话语权的方式,会让对方更加舒适,也更容易接受新观点。不仅如此,如白居易所言“感人心者,莫先于情”,人类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相通,远比理智更具有普适性。而恳求则能引起共情,带动对方的情绪,使对方从自己的角度思考,接受提高接受的可能。如李密所书《陈情表》就采取了先恭维皇帝是龙心大悦,再痛诉离不开祖母之困引起皇帝同情的方式,自始至终,李密都饱含深情与乞求之意,终获得皇帝的许可,可见恳求的感染力之大。

但是,如果只停留在恳求,就希望对方完全接受,就是自欺欺人了。恳求只会让别人因同情或别的情感因素暂时表现出接受的假象,这不是真正的说服,难以传播观点。甚至恳求得用力过猛,到了道德绑架的地步,更会让别人心生厌意。

在我看来,最好的劝说方式是情理结合。在被《陈情表》的深情所感动之后回头再看,会发现李密在深情之下的层层说里,他不仅为自己言情,还站在皇帝的角度分析利弊,直教人心服口服。真正的说服,就在于此:用情,攻破对方的心防;用理,彻底征服对方。

而作为被说服者时,同样需要情理结合。面对新的观点,宽容或许是最好的选择。如若无知山谷的守旧老人愿意宽容先驱者,敞开怀抱迎接新事物,世界的大门便会更早打开。而面对当下纷繁的舆论,我们更需要一点冷静与审慎,学会倾听的同时亦保持独立思考,辨明事件的真实,以警惕情绪煽动造成的不良后果。

以感性说理,以理性动情,少一点冲动,多一分宽容,用情与理共同铸就良好的议论环境与和谐的思考心灵。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事真情浓理切——《陈情表》赏析1 人们常说“忠则《出师》,孝则《陈情》”。被誉为千古美文的《陈情表》,是李密因祖母...
    彭小艾阅读 5,847评论 0 5
  • 【魏晋】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紫雁东来阅读 636评论 2 17
  • 孔明《出师表》 李密《陈情表》 尝谓: 读出师表而不泪,必非忠 读陈情表而不泪,必非孝。 真可谓: 两表真名世, ...
    东湖书生阅读 535评论 0 8
  • 我是黑夜里大雨纷飞的人啊 1 “又到一年六月,有人笑有人哭,有人欢乐有人忧愁,有人惊喜有人失落,有的觉得收获满满有...
    陌忘宇阅读 8,626评论 28 53
  • 人工智能是什么?什么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吗?以后人工智能技术真的能达到电影里机器人的智能水平吗...
    ZLLZ阅读 3,996评论 0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