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与游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吴殳《手臂录》中提出,在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也有提及。游场一词最早出现在宋 王禹偁
《籍田赋》:“抚御耦以无怠,履游场而有踪。这里的游场指的是出游田猎的场所。而在吴殳与戚继光所指的游场指的是民间武术人,共同练习较艺的的地方,就如同当下民间的一些跤场也是游场的一种。战场无需要过多解释。
现代的民间跤场
戚继光认为游场的功夫多是花法,不实用,对于此是一种贬义,这显然忽视了民间个体的枪术应用。吴殳研习枪术,虽然打算为兵事作贡献,然而生不逢时,其师石敬岩未能指导全部枪法传授,就死于战事,明朝很快即亡。进入清朝,吴殳心灰意冷。所以,他终生未能上战场一搏。这使他与久经的沙场的戚继光相比,显然没有战场实战经验。然而,吴殳也不是空谈枪术的“理论家”,从他的学习枪术的经过和书中的实践经验看,他在民间个体对搏中有着丰富的实战经历,积累了大量的实战战例。这就是他的“游场”,他师父石敬岩说:”枪杆重八斤,极硬,学成上阵,着着杀人!“可见并非花法。
吴殳所学枪法来自石敬岩,在《手臂录》第六章 六家枪法说中”敬岩木枪长九尺七寸,根大盈把,尖径半寸,腰劲如铁,重需十斤。“
长枪造型图
《手臂灵》记载了吴殳师从石敬岩练习枪法的情况,说:”石师之教,先练戳,戳不许多,四伐五伐(一伐为50下),则喘息汗下,止而少憩,又四伐一伐,以力竭为度;戳不竭力,则手臂不油滑,初址不固,临敌无以杀人矣。以渐加之,必日五百戳,几百日而后址固焉。“又说”余本书生,不能专其技,仅得三年之工,戳革既熟,然后教以连环,连环者,一戳一革,互为主客,二人欲相杀如仇怨焉。宗门重涅盘堂禅,谓临死时用者也。枪亦重临阵有用者,习时稍容情,即临阵无用矣。“
从上述的训练方法可以看出,民间的习武的练习方法应该比战场上士兵训练艰苦多了。戚继光选兵”只是乡野老实之人,……黑大、粗壮、辛苦,手面皮肉坚实,有土作之色是也。“也就是说戚继光选兵要的是有常年劳作之人,身体好,且强壮。而民间所练,石敬岩将一介书生训练成”无敌“之人,这远比戚继光训练成的士兵难多了。
推山塞海式
吴殳:”二十年前,好与四方枪师为戏,绝少当意者“从吴殳的描述可以看出其枪术的高超。
在战场中的枪法应用与平日对打的不同,”但大敌交锋与平日场中相对比不同,千百人簇拥而去,丛麻蓬,岂能舞丈余长竿,回转走跳?“这是戚继光对于游场中枪术的跳跃转身花法在于战场中的驳斥,而在游场对练之中,其技法与战场有着很大的区别。战场中的枪法简单实战即可,一般一革一戳,即使你戳不到对方,你的队友也会帮你戳到。而游场之中,所有的技法及战术都需要你自己去实现。
革杀
而如今,吴殳所说的枪术练习方法早已没有人在练习了,笔者近来按照吴殳所说,四伐五伐的戳法,基本上练完四伐手臂就抬不起来了(四米枪,重六斤),现代的枪术多以表演为主,枪都是绕来绕去,多以花法为主,图人前美观,每日戳五百,基本上没有人能够作到。
拳击及现代搏击技术的成长,基本上继承了远古的武者习练方法,每日击拳数千下,并在”游场“中较技,使其技法更上一层楼。而中国的传统武术则尽失其真传,花法的发展为中国武术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道路,但其却让其内在的东西失真,注重套路技术,不注重用法及功法练习,最终也只能做为人前美观的观赏罢了。
当代的太极杆,其练习方与古枪法极为相似
但看吴殳所讲的枪术练习方法,就能够让众多的人望而却步,如想练到真功夫,必下狠心不可,而现代的功夫练习者,有几人能够做到每日一个动作练习上百次?
或许中国传统武术,在古时就有花法存在吧,难怪三百年前的吴殳就说”一遇俗师,即溷于大封大劈,尽失故步。“而在当下的今天,岂不是皆俗师也?
参考:于志钧《中国传统武术史》卷五 中国传统枪术史
吴殳《手臂灵》
戚继光《纪效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