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你所指的国学:多半是指弟子规之类的玩意的时候
书本的教育永远的粗泛的,多背几篇古文并不会增加人的深度,相反述而不作的表达方式会导致孩子完不成五百字的作文。而且,要是孩子真像增古贤文那样说话,你培养出的可不是国学大儒,而是酒店小二。
了解中国的文化根源,尤其是本地的文化根源,要到地方戏剧、地方志中间去寻找。
那里有一座庙,为什么会有一座庙,它纪念了什么人,为什么被毁,又为什么被重修:比如一个广州人学完了近代史,再去看街头胡汉民的题字。弄明白被抹掉,又被重现的过程,这才是知识的价值。你的孩子旅游的时候才会有更多的乐趣。他对于荣辱得失的理解一定要大于从课本上背下来的洋洋千言。对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发展过程也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才会理解道德到底是什么。
这种理解一定是比鲁迅全集的注解全看上一遍,更令孩子印象深刻,明白他面对是怎样的国家和人民。
所以,带孩子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聊聊天。才是为人父母的光荣啊
公元1000年以前,汉人开疆拓土是有文化上的支持的。是一个青少年在乡村射礼的过程之中,就就会形成自己的 社会号召力的。所以宋朝之前汉人是很能打的。精通音律的。
宋朝有了孝经以后,汉人的武力值就下降得厉害,任何激烈行动都背上不孝的污名,
教育是不光光是教人风雅。教育是要
让孩子了解社会。能够听京剧也能够听摇滚。能够唱红歌也能够说道情。这些都是文化,都有深刻的社会背景,社会土壤。作为教育者要理解你的孩子面对的不会是一个一团和气的社会。充分了解这个社会才是教育的本来目的。我们的教科书本大部分就是大而化之的,政治课本也好正义论也罢,你得让孩子把目光放到身边去思索: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所以我认为在更加低龄的阶段增加几篇古文,意义不大,音韵美的训练还有很多方式。
你想想,那个买奔驰的女硕士:她背过的古文不够多吗?
她采取的策略是错误的吗?
她如果不能够采取这一行动后果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