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遭遇过“熊孩子”的吵闹?
“熊孩子”的吵闹是否曾经或多或少影响了你的心情?
在学习、就餐、谈话、休息等等情况下遭遇“熊孩子”吵闹的时候,你是默默忍受,心生怨忿,还是善意提醒呢?
难道让“熊孩子”安静下来真的有那么难吗?
先听我讲个故事。
暑假坐高铁去旅游,后面坐了一家人,其中一个是8岁左右的男孩,十分调皮,不停吵闹,不断踢我座椅的后背,搞得我无法休息,甚至连安静地看会儿风景都是“奢望”。周围的人显然也受到了影响,纷纷投去异样的眼光。
孩子的妈妈呢?从上车后一直在重复那几句:“快坐好。”“不要踢!”“不准吃太多零食!”“不要吵。”“怎么不学你姐姐看看书呢?”然而她这不痛不痒毫无吸引力的说教并没有什么用,男孩还是继续大吵大闹。
我心中生出了几分厌烦,觉得这应该就是传说中的“熊孩子”吧,估计好好的旅途只能在糟糕的吵闹声中度过了。
不久,一位30来岁的妈妈(暂且称她为C妈)出现在男孩的座位旁边,一开始我以为他们是认识的,后来了解并不是。
C妈慢慢地与小男孩聊起来,她显然能洞察孩子的心思,一直在找他可能感兴趣的话题,得到孩子的肯定后,她并不急于考验孩子能否回答她的问题,而是非常善于引导:“接下来呢?”“你觉得......?”“为什么会这样呢?”,孩子的兴趣明显被调动了起来。
在接下来一个多小时的交谈中,男孩在他的引导下,从《西游记》谈到《三国演义》,从故事情节,谈到人物性格,从书本内容谈到个人见解,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我对孩子的印象改观了,甚至开始有点喜欢这个调皮但却聪明的孩子了。
说实话,我也有给自己的孩子讲《西游记》之类的故事,孩子听后感觉不错但并不深刻,像C妈这种能将故事情节挖得那么深、那么透彻,真正调动孩子兴趣,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的做法,我是打心眼里佩服。从C妈的侃侃而谈就知道她读了不少书,她了解孩子的心理,喜欢与孩子交流,并善于引导和挖掘孩子的兴趣所在。对比男孩妈妈一味发出指令,C妈的方法有趣高明得多。
这样来看,有时候“熊孩子”也并非完全无理取闹,只是我们家长很多时候一味地发出指令,却不知道如何去引导、挖掘他们的兴趣所在,不让他们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孩子的意愿得不到满足,便倾向于以吵闹等方式引起大人的关注或者表达自己的不满。各位“熊孩子”的爸爸妈妈,不妨多些从孩子角度出发,多多考虑孩子的真正兴趣和真实意愿,用心加以引导,也许您的孩子就不会成为大家的困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