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影指数:从1997年冯小刚的《甲方乙方》的首开先河,到2018年末9部大片扎堆上映的史上最强贺岁档来袭,中国贺岁片走过了22个年头。贺岁档主题从冯氏喜剧发展到大片时代,票房从4000万到36亿,人们的观影习惯也从春节档过度到年末贺岁档。回望过去22年,也是时候看看,贺岁档是怎么一点点巩固地位,成了中国特有的最强档期的。
从1997年冯小刚的《甲方乙方》的首开先河,到2018年末9部大片扎堆上映的史上最强贺岁档来袭,中国贺岁片走过了22个年头。
贺岁档主题从冯氏喜剧发展到大片时代,票房从4000万到36亿,人们的观影习惯也从春节档过度到年末贺岁档。回望过去22年,也是时候看看,贺岁档是怎么一点点巩固地位,成了中国特有的最强档期的。
先区分几个概念。贺岁档、春节档、年末贺岁档,其实一直以来都没有公认的界定。狭义上讲,年末贺岁档是元旦之前到除夕夜的30天左右。早年的冯氏喜剧就习惯在12月上映,不耽误大家过年。毕竟在十几年前,电影还是稀缺资源,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中,从除夕夜开始到初七假期结束都是在走亲访友中度过,看电影是没有提上日程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慢慢改变,春节的七天假期,分出了越来越多的时间给外出娱乐活动,春节档也成为了贺岁电影的主要战场。特别是2018年开始,春节档的票房正式超越年前的年末贺岁档,成为贺岁电影的主战场。
由于今天要说的是贺岁电影的22年,所以下文所说的贺岁档,都是广义上的贺岁档,基本上进入阳历12月开始就算起,到春节7天假期结束期间上映的影片,都列入我们的考虑范围。
先来说说贺岁档的由来,春节、过年,这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华语地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充裕的春节假,热闹喜庆的氛围,让喜剧在春节档屡试不爽。最开始吃到这个甜头的是香港电影。
20世纪80年代,正是港片的繁荣时代。奇绝的创造力,大量才华横溢的电影人才涌现。1981年1月底,许冠文自导自演的《摩登保镖》上映,以喜剧的形式表现小人物的悲喜,一举创造了约合人民币1000万的票房,成为当年香港最卖座的电影。
自此,贺岁期间看喜剧,开始在观众的消费习惯中形成,也让香港电影公司看到了商机。
此后约有15年的时间,越来越多的当红电影人投入到贺岁档中。1993年,王家卫集结了张国荣,张学友,梁家辉等重磅演员拍摄《东邪西毒》。
由于进度太慢,磨磨唧唧拍不完,演员和主创班底被刘镇伟借去,拍了一部恶搞荒诞的《东成西就》,并选在贺岁档上映,赚得2200万港币。同年,周星驰领衔主演的无厘头喜剧《唐伯虎点秋香》更是赚得票房4000万元,香港逐渐成为滋养贺岁电影的温床。
1995年,成龙的《红番区》在贺岁档被引进内地,豪取8000万人民币票房,此后几年,成龙的喜剧风格开始在内地打开局面,贺岁档的概念进入中国人的印象中。
冯氏喜剧与贺岁档(1997-2001)
1996年,做过美工、编剧,导演过《北京人在纽约》的冯小刚作为导演,执导了小品式喜剧《甲方乙方》,以好梦一日游为线索,串起了一系列小人物的故事。
冯氏喜剧联合葛式幽默打响了国产贺岁电影的第一场战役。这部为贺岁档打造的电影,于1997年春节档上映,取得了4000万的票房。自此,贺岁档电影刷新中国电影票房纪录的惯性开始形成。
此后几年,贺岁档一直是冯氏喜剧的天下,1998年《不见不散》,1999年《没完没了》,2000年《一声叹息》、2001年《大腕》,冯小刚的电影完美地切中国内观众的笑点,票房也是稳中求胜。
而冯小刚背后的华谊兄弟也成为赚得中国电影第一桶金的中国民营资本企业。
这里可以顺便说说华谊兄弟,大院子弟出身的王中军王中磊兄弟,1994年从广告公司起家,在八大电影制片厂改制之际,华谊兄弟进入电影产业,并深度绑定冯小刚。
冯小刚拍摄《甲方乙方》没有导演薪酬,是以票房盈利分红的形式合作的,自1997年的《甲方乙方》,到2017年底上映的《芳华》,冯小刚花了15年走出冯氏喜剧的创作模式,做更多的尝试,但影片票房基本保证在年度前三,而且华谊兄弟深度依赖冯小刚的情形一直没有改变。
大师的大片时代开启(2002-2011年)
冯氏喜剧一家独霸的局面,在2002年,被首度尝试商业片的张艺谋所执导的《英雄》所打破。
这一次,章子怡、张曼玉、梁朝伟、李连杰的全大牌明星阵容,加上张艺谋擅长的浓烈视觉风格,在贺岁档取得了约2.5亿元人民币的票房,一次性刷新了中国电影票房纪录。
随后,这个纪录保持了四年,2006年被张艺谋自己执导的《满城尽带黄金甲》2.9亿所刷新。
但也是这个时期开始,为中国电影开疆扩土的大师,着迷般地频频启动大制作大场面的高概念电影。
当时国内观众对“大牌明星+豪华视效”的创作模式还是买单的,所以红娘体制的陈凯歌通过《无极》收获2.8亿,成为2008年的票房冠军。同一时期冯小刚的《夜宴》也获得了不错的票房。
与高票房同时出现的是口碑的崩塌,这个时期的电影叫座不叫好是常态,《无极》被恶搞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满城尽带黄金甲》也是一片骂声。这个情形直接延续到了2008年张艺谋指导奥运会后,以国师的荣耀拍出的每一部片子都颇有晚节不保之势。
2011年的贺岁档冠军是《金陵十三钗》,这部影片当时被选送了参加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角逐,国际媒体一片骂声。毕竟用女性的性牺牲来讲述战争,本就是国际电影节最不受待见的一种叙事方式。
但无论观众的声音如何,从2002年的《英雄》开始,后面的国师一直被圈在自己“莎士比亚悲剧+浓烈的美术效果+视觉奇观的武器”的围城中,走不出来,也退不回去。
新式贺岁档时期
随着中国荧幕数量急剧增加,电影口碑越来越受到重视。网络购票习惯的养成,使得信息的不对称程度大大减少,贺岁片市场开始不断洗牌。
虽然靠大规模营销仍然可以砸出一定的票房,但营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有限,贺岁电影想要取得高票房,终究需要影片本身质量过硬。
2010年姜文导演的《让子弹飞》绝对是中国电影的惊喜,第一次尝试商业片的姜文,在贺岁档狂砍6.6亿票房,口碑票房双丰收,站着就把钱给赚了。
2012年,徐峥执导的《人在囧途之泰囧》,在贺岁档拿下12.7亿票房,一下刷新了多项纪录,成为中国导演处女座票房最高的影片、中国历史票房最高的影片以及中国第一部单片超过10亿的影片。
总之徐峥火了,徐峥+宁浩+黄渤的合作模式也渐渐展开,这一年的贺岁档又一次产出了全年票房最高的影片。
之后,贺岁档的冠军影片,有《西游之降魔篇》这样口碑有待争议的影片,也有《西游记之大闹天空》这样低分电影,也有《前任3》这样你会惊叹,“天呢这都能拍第三部,妈呀这样都能赚19亿”的营销热片。
2018年的贺岁档票房冠军,《红海行动》取得了36.5亿的票房成绩,也让很多人看到,非喜剧电影,依旧可以是贺岁档的赢家。
数据总结
最后做一点数据性的总结,中国贺岁电影22年,有以下这些数据,也许你想知道:
中国电影历史排名前100的电影中,有36部出自贺岁档,其中喜剧题材最多,出现12次,战争题材最少,出现一次。
出现频率最高的导演是郑保瑞,他的三部作品分别是《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西游记之大闹天宫》、《西游记女儿国》,好担心他的西游记系列继续拍下去。
2012年到2018年全年总票房和贺岁档票房对比,提升缓慢,比起货币通货膨胀的涨幅略高一些,市场基本稳定。
冯小刚9次拍摄的贺岁电影,成为当年贺岁档的冠军,其次是张艺谋,两次。
最后,2019年的贺岁档电影预售大战已经开启,既有铁三角宁浩、徐峥、黄渤的《疯狂外星人》,也有新进电影红人韩寒的《飞驰人生》,有周星驰怀旧之作《新喜剧之王》,还有打出了中国科幻的希望的《流浪地球》,甚至成龙大哥的《神探蒲松龄》和低幼向的《小猪佩奇过大年》也来凑凑热闹。
2018年贺岁档就已被戏称为史上最挤春节档,现在看来,2019年也当得上“最挤”两个字。
消费习惯的变化,荧幕的普及,和那些年票补的推广,票仓城市的下沉,都帮助中国电影一年年创新高。
盲目乐观一下,量变是质变的基础,所以作为观众当然很欢迎竞争激烈的电影市场。
最后,2018年看了很多好片也看了很多烂片,但庆幸自己为中国电影贡献了一些票房,希望来年的好电影越来越多。借用《甲方乙方》里的结尾,2018年过去了,我很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