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今日,已是两过神泉峡而未入了。
早春二月,听闻神泉峡尚有冰瀑,便择日与友驱车前往。不料离景区尚有十几公里,山道上就已经堵得水泄不通,“首堵"名不虚传呀。导航提示还得排队两小时,只得悻悻回返。
今天正好有闲暇,上午刚下过一场透雨,空气清新,也不晒,适宜去郊外转转。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正是桃熟杏黄时节。中途遇一依山水塘,有人在此垂钓,便有下车盘桓了一阵。驶到神泉峡门口,已是16:04分。景区规定16:00停止售票,正是我们多盘桓的几分钟,再次让我们过神泉峡而不入。
刹那间游客心理油然而生:来都来了,那就在附近村子里转转吧。
没成想慢下脚步来打量,村里的风景很是宜人。有泉水顺山势流下,汇成一溪。沿溪建有凉亭,萱草丶百合丶雏菊开得正旺。远远听见音乐,见一柱喷泉飞珠溅玉,上下起舞。转过去一瞧,原来是溪边广场上老槐树下的临时戏台开场了。真是意外之喜。
舞台很简陋,但演员们很敬业。唱得高亢处,喷泉也随之串得老高,水雾向岸边喷洒,凉得人脖子一缩。村民中有位白发老太太,估计是看得过瘾,一直笑得合不拢嘴。
别的戏我就瞧个热闹,但有一岀《刘巧儿》,是我母亲当年很喜欢的,有些句子我不自觉就哼岀来了:巧儿我要自己找婆家……那一年劳模会上,我爱上人一个呀,他的名字叫赵一振一华……
只是母亲已经故去整整28年了。如果她还健在,我把这件事告诉她,她一定会特别高兴的。
戏至半酣,围观的村民也多了起来。评剧我没大关注,但京剧和昆曲还是喜欢的。我想每个戏种都有兴衰起伏,大年小年。但只要有人还能演,有人愿意看,传统文化就不会轻易断流。
神泉峡,我还会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