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维密秀作为时尚界的“春晚”一直备受瞩目,就在昨晚刚落幕的2017年维密秀中,张靓颖成为了首个登台献唱的中国歌手。
虽然有网友评论说今年维密秀的嘉宾都不够大腕,但是张靓颖还是凭借其独特的造型妥妥地登上了热搜。
去年的11月,张靓颖与冯轲在意大利举办了婚礼,如今,这一段并不被外界看好的婚姻已经维持了一年多,这一年多以来,我们的“海豚音”公主过得幸福吗?
为什么这段婚姻当时不被外界看好呢?或或君简单地总结一下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就在张靓颖公开婚讯之际,张妈妈在微博上发表了一封反对女儿与其经纪人冯轲结婚的公开信,顿时点炸娱乐圈,信中张靓颖妈妈怒斥冯轲诸多的罪状:
1、欺骗当年只有18岁的女儿当其“小三”;
2、倾吞女儿与其公司股份;
3、多年精神、经济控制女儿,且私生活不检点。
最后,张妈妈总结道:“经过13年的观察,一件件事情让我不得不认为,他并不是真正的爱着我的女儿”。妈妈反对女儿结婚的不少,而因为反对女儿结婚向媒体主动抖落“家丑”,想借此唤醒女儿的,恐怕张妈妈算是朵奇葩了。事后虽然冯先生积极补救促成了婚约的如期,并获得了张母的认可,但是张靓颖在婚后接受采访的一些言论和频频见诸媒体的“家暴”、“婚变”传闻,让人觉得他们的婚姻过得磕磕碰碰,并不顺利。
比如,婚后不久,面对媒体采访时,记者问张靓颖婚后对婚姻的看法,靓颖却说“我想知道人死后有没有灵魂,都说人一辈子唯一不能选择的就是出身,我想知道是不是曾经有过选择的机会。”这样一段文不对题的回答,至少可以看出,靓颖的婚后生活幸福指数并不高。而今年张靓颖的生日未到,冯轲即发文:辛苦了,生日快乐!
拜托!人家张靓颖的生日是10月11日。
这明显表示冯先生对张靓颖的重视程度并!不!高!
处了十几年的对象,你还不知道对方的生日,冯先生,你忙晕了吗?
2
那么,冯轲到底爱张靓颖吗?
对于两年多前张靓颖在演唱会上对于冯轲的求婚,无论是冯轲扭捏的表现,还是单说求婚这桩事件,都能够看得出来,张靓颖在这段感情中处在非常弱势的地位,而冯轲则一直不温不火。在一起时间足够长、双方均事业有成、单身状态,没有理由不给女方一个名分。一个女人是在何等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敢在众目睽睽之下逼婚的?何况还是个公众人物。
不过,他们的结合并不像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倒更像是一种共生的关系。
在自然界中,小丑鱼和海葵之间,就是一种共生的状态。
海葵生活在温暖的浅海中,它们颜色各异,在海中往往会形成美丽的“海底花园”。虽然它们看起来既美丽又柔弱,但它们拥有让别人畏惧的武器——刺细胞,每个刺细胞都装着麻醉猎物的毒液,一般的鱼类都不敢接近。
不过,拥有强大刺细胞武器的海葵似乎在小丑鱼面前就完全卸下了防备。小丑鱼身上带有从海葵那蹭来的粘液,这些粘液会让海葵误把小丑鱼当成自己人。
就这样,因为海葵的保护,使小丑鱼免受其它大鱼的攻击,同时海葵吃剩的食物也可供给小丑鱼,而小丑鱼亦可利用海葵的触手丛安心地筑巢、产卵。对海葵而言,可借着小丑鱼的自由进出,吸引其它的鱼类靠近,增加捕食的机会,亦可除去海葵的坏死组织及寄生虫,同时因为小丑鱼的游动可减少残屑沉淀至海葵丛中。小丑鱼也可以借着身体在海葵触手间的摩擦,除去身体上的寄生虫或霉菌等。
张靓颖的成功,让财富滚滚而来,撑起了整个公司的运作,而冯轲的事业也因为有了张靓颖而更稳固地发展。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两个人是互相依存的,因为已经难以判断是谁成就了谁,就像小丑鱼和海葵之间,你赐我救命之恩,我让你赖以谋生。既然这种关系已经建立,就不太可能轻易消亡。
3
张靓颖出生于单亲家庭,是由母亲一手带大的,父亲是长途运输司机,常年在外。她在一次采访中说过,爸爸甚至连她的年龄都记不清楚,自己每个月还要骑着单车去爸爸家要一百块钱的生活费,这是她每个月与爸爸见面的唯一机会,却也成了她每个月最难受的时刻。她的童年并不快乐,父亲缺位,父女感情生疏。
可以肯定的是,她从19岁起与冯轲长达10多年的爱恋,就是一个后青春期少女重新找爸爸的过程。一部分女孩子如果童年时期缺少父爱,她会拼尽一生来找一个爸爸,这个爸爸不必诚实正直,不必光明磊落,只要他能容忍她撒娇任性(“不管对错,你就是要马上表态!”)、知道对外、对内该说人话还是鬼话(“乖,有我在,你安心睡觉吧。”“这么low的活,我们不接!”)、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张在一次采访中说,北京十几年自己只洗过几次衣服),这就已经足够。
骑在爸爸头上撒娇;在物质生活上给予基本的满足;给他们有边界却无条件的爱……这些童年缺失的感情,成年后的靓颖便用余生来追逐,一旦选中了目标,就不会轻易放手。后来她从土妞到巨星,遇到的好男人成百上千,却绝对不会再从这段关系里跳出来。“我怎么敢再换一个爸爸呢?万一下一个爸爸不好怎么办?!”她心底肯定有这样的声音。缺乏安全感也好、寻找现实中的补偿也罢,可以肯定的是,张靓颖已经离不开这个男人,纵使头破血流,她也要在感情的道路上孤注一掷。
张爱玲曾经写过一篇母女的散文,在类似的境遇下感同身受:
在青春的路口,曾经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我。
母亲拦住我:“那条路走不得。”我不信。
“我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你还有什么不信?”
“既然你能从那条路上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
“我不想让你走弯路。”
“但是我喜欢,而且我不怕。”母亲心疼地看我好久,然后叹口气:“好吧,你这个倔强的孩子,那条路很难走,一路小心。”
“随她去吧。”张妈妈已经给出了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