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等论文获得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关注的原因不仅在于其视角的独特性,分析方法的科学性,更重要的是文章的作者是一群清华附小的小学生。
大家眼中的小学生,可能是坑人的王者玩家,也可能是苦思冥想凑不出一篇600字的作文这样一个形象。殊不知清华附小的小学生已经开始研究苏轼了,不禁让人惊叹不已,获得关注就再正常不过了。
据了解,对名人的研究是清华附小的一项传统,每个年级都要进行,只不过研究的内容不同。今年正好逢苏轼诞辰980周年,所以学校把研究的对象确定为苏轼。
首先,我认为学校开展这样的活动是值得肯定的,不仅增长了学生的知识,更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对于小学生的表现,一时间也在网上引起热议。有赞扬但也引发很多质疑和担忧。
第一.对于这份研究小学生自己的研究成果占多少。因为论文的分析内容和分析方法过于科学,至少在大多数人看来不符合一个小学生的水平,而且论文中也多次出现"爸爸"这个字眼,使人对于小学生自己动手的程度产生了怀疑。
我们也许可以说,清华附小的孩子比较优秀。也可以说,小孩子做作业求助于父母是,父母帮帮孩子是再正常不过的。如果只是在班里或者学校内部宣传我就不做过多评论,但是当你把文章的作者直接定义为小学生,并且展示在公众平台上,我认为这一切就不再变得那么简单,就需要求证一下父母参与度的多少。
在留言中有学经济学的研究生坦言,作用大数据分析苏轼诗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他真的不会,并且调侃可能是个假的研究生。
第二,是否能够反映出教育资源分布的地区差异问题
即使在父母参与程度上存在争议,但是从中不难看出清华附小学生的水平的确要高于一般地区。
清华附小的孩子你学不来。北京作为首都一直都是教育资源的聚集地,清华附小在清华大学的滋润下自然也是十分优秀的。清华附小校长面对外界的质疑说,"你们不了解小学生"。我想说质疑者中不乏有已经为人父母的人,他们的孩子在该阶段是什么水平他们肯定还是有所了解的。如果说论文的构思与创作小学生的参与程度很高,而大家的反应恰恰说明自己所在的地区该年龄段的孩子不具备这样的水平,只能证明北京的孩子实在是太强了。他们从小接受最好的教育资源。在北京这个一流的国际化大都市可以拥有开阔的眼界,倾听来自全世界的声音。
这样的小学生水平我们真的教不会。
第三.过度关注是否适得其反,增加孩子负担
本来只是优秀的家庭作业,通过展示一方面共享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体现这群学生的高研究水平和学校的高超的教学能力。但是超过十万次的阅读量和七千多的点赞使得这份作业变得不那么普通。意外获得的极大关注是否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我认为这是极有可能的。
下一次如果再有作业,因为他们已经得知会被放在公众平台展示,为了自己的小小荣誉,他们会不会做一些自己能力所不及的事情呢?他们可能会把一个普通的作业当成一份很重大的事业来做。我们说认真必然是搞事情,但是也不要忽略了一句古话叫做"有多大锅,下多少米"
总之,希望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在研究中享受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