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水浒》摘抄的句子就有“浅雪初晴,薄云方散,溪边踏一片寒冰,岸畔涌两条杀气”。青天白地,寒气凛冽,踏冰瑟瑟,杀气腾腾。声色很美,打斗猛烈。杨志出手是《水浒》里打斗场面中最好看的,斗林冲、斗曹正、敌鲁智深、呼延灼,与一等一的高手过招势匀力敌。在教场上争锋,直看得朝廷大官梁中书呆住,众位军官士卒赞叹喝采。刀枪弓箭策马杀敌,杨志无不娴熟,真是高手中的高手。
身在武行,杨志才干高,心思细,有极高的才华。他还有极好的出身,三代将门之后、五侯之孙,门庭光耀显赫。东郭门比武时梁中书本已有令“射死勿论”,可恣逞手段,但他并不枉害人命,敌手步步紧逼箭箭后心在前,他轻松躲过,并不计较,有意不射要害,放人一马。由此可见他本性善良,不是纵武逞凶之徒。外美内才兼具,可谓“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含着金勺子出生的他从小修十八般武艺,少年中武举做高官,押送为皇帝采办之物,人生原本一帆风顺,可是就在他如旭日初升正灿烂东方,他的人生便阴霾笼罩,从此霁月难逢。失陷花石纲,被劫生辰冈,两番任务失败,两次逃亡生涯,从此占山为寇,再无“扬志”之机。
每一个上梁山的人都有一部传奇,可资叹咏,而他与晁盖等对视,众目睽暌下,却只有一个笑话。相谈往事,至谈他“众人大笑”,想他心中该是如何的无地自容!
“杨制史威名”“早年便闻制使威名”,众人皆云,叹服发自心底。而众人皆传的盛名虽确、盛名虽符却并无业绩。英雄,此生无功。
我听说龙泉宝剑深埋地下,会有光气直冲斗牛;美玉常常得人温润爱抚才会晶莹无比。寂寞一生的你,病死征途之际,不知会如何总结自己生平遭际,将怎样面对泉下祖宗先人。但我深深地为这未显扬的大才,无实绩的高艺,慨叹、痛惜。
杨志并未“扬志”!他本想为制使效朝廷战边疆立战功,然而最终一事无成。为何如此?有人说人生如打牌,想赢,一看牌摸得如何,二看牌出得怎样。纵观杨志一生,我觉得他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可怜可惜!
选定方向,贵在坚持。杨志一出场,面对的就是两个选择。一是上东京回官场二是入水泊做草寇。回去是他的心愿,驰骋沙场,博个封妻荫子,不愧祖宗先人是他的志向。王伦的热情、水泊的酒肉、中肯的劝告都未能将他诱惑。他坚定地选择了走向远方那渺茫的运命。可见将门之后的门第观早已在一出生,便把他的心与报效朝廷相连。朝廷,本该是他命中注定要担负的十字架。
可是遇到困难失败,他的反应是逃跑,不是面对和弥补。前失花石纲,十个制使回去复命,只他一个逃跑。后失生辰纲,他差点跳崖转念又选择了逃离。逃是解决不了困难的,只会把处境弄得更糟糕。前一次逃为再求官职砌成障壁,后一次逃身陷冤屈,由无责转而有罪,再无回去的可能。鲁迅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可杨志选择了自己的运命却不敢去背负,他是战阵上的勇士,却是人生战场的懦夫、逃兵!
林冲想守住回去的可能,所以,他吃人家请忍,权且忍让;所以,他忍辱听放苟且草场破屋中。选择了矮檐下,且低头,等能伸展的时机,一展自己力量。
杨志,你就不能回去,且领罪忍耐再等云开月明吗?如果说一失花石纲,皇帝所爱,怕失性命,可当老天开恩又给了你一次难得的机会,为什么不紧紧抓住?你虽败,但责不在你,众人不听,你又先醒。为何不投案、抓贼,洗冤,反而用最无力的逃离,给了众人诬陷自己清白的机会?这一逃上负朝廷任命、中负伯乐梁中书之托、下称众人奸心之愿,实在不智。最终你还是走向了自己心愿的反面,成了别人的笑柄。
走在朝向理想的路上,总有荆棘坎坷,以自爱铿然曳杖声的豁达处不平,以站成一株向日葵的执着擎着梦想,人生才不会陷入失去方向的迷茫。这需要明确选择的大智、敢于坚持的大勇。
智慧是能灵活变通的通达。人生如水流,奔海的路不是一马平川,绕山绕险过高低,最后才能奔向海的广阔。杨志能忍上下打点看高太尉脸色的屈辱艰难,也许身居侯门知晓此事,但他不能忍无赖挑信,小小牛二真成了咬伤了他的“没毛大虫”。老舍说“好鞋不踩臭狗屎”,大家见牛二一哄而散,纷纷躲避,可傻杨志正处楣运,不仅不躲,还向牛二耐心详细地展示宝刀奇功,真是傻到可以,简直配合牛二给众看客演了一场闹市剧。直到被惹得发毛,一宝刀正中无赖要害,杀了无赖赔了自己。他的“为民除害”全是无心,下手又重又狠不顾后果,说话直来直去不藏不掖,这性格,典型的笔直奔流,遇山即阻。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孔子言勇,是智勇有谋之勇;苏轼言勇是“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可是杨志杀牛二,因与无赖纠缠,纯属匹夫之斗,正小人之斗,非君子之勇!韩信胯下受辱,卒成功业;杨志不逃无赖,自陷纷争,如此胸无大局,目无远志,怎堪英雄!
杨志最大的失败,也是他的笑柄-----劫失生辰纲,不因不能,只因不仁而失人心,志不得行。仁,这是有才者最该铭记的铁的箴言。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孟子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寡助之至天下畔之”。仁是处世成功,志得顺行的钥匙。我们生于人世处在人际关系包围之中,想要做成什么,肯定涉及他人,单打独斗是铁定失败的。仁是什么,“仁者爱人”,心中装着他人悲苦,细察人心,成人之美,才能笼络人心为己所用。助人者自助。比如及时雨宋江,一呼百应,本不高强而居首位。而杨志却不懂得护送生辰纲并不只是他一个人身上的干系,众人心齐,泰山方移,人心生怨,必致生乱。其实,即使没有晁盖一行来劫,杨志手下之人对他早怨气满满,坚持前行只是怕蔡太师威势、送金宝实乃重任。杨志的怒骂、鞭打,让烈日下重荷而行的军卒怨苦不堪,让随行的督管心生诽怨。如果他能讲清热时行走的必要性,如果他有像老都管般以前程名利诱惑鼓舞人心的手段,在众心拥服下,再戒之以严,黄泥冈上十五比七,贼智与官军的对垒胜败难论。吴用之计,正是在杨志一行人心涣散基础上方才得成。否则,若杨志精细彻底施行,黄泥冈不停步,见美酒不饮用,怎生祸患?先有怨心,后生祸患。黄泥冈之败,乱自内生。
王安石有变法之才,无适用之人,法好而被乱用。一个美丽的愿望,就像一把闪闪发光的宝刀,因为有了用他的人才能建立不朽功勋。刘邦曾道韩信善将兵,而己擅将将。所以,你能借助多大范围的力量,决定了你能办成多大的事。此之论古之谓行仁政,修文德远人来之;今人谓“人脉”是成功的前提。佛说把自己修得圆满,还要渡化别人。酒香还怕巷子深,在世上你要想留下点什么,就要走出自己的小世界,走向远方那广阔无比。鲁迅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相关。在泰戈尔的诗中光辉耀眼的上帝,却把他的脚凳放在最最穷苦的人中间。
其实细察杨志运命,他不仅不是“倒楣蛋儿”,反是上天垂青的幸运儿。前犯错逃亡,老天给了他赦罪的机会可以东山再起,后错杀人命,老天令正遂众愿众人保之。还因错就错,给了他一个到梁中书府,被伯乐赏识的机会。最后,哪怕他自己都觉得自己错得无法收拾,老天还是恰巧安排曹正、鲁智深助他打下二龙山,有了寄身处。所以,杨志之败,不在运命,全在自身。
打下二龙山,正是仁、智、勇兼具得胜。仁,人心,鲁达助之。智,智慧,曹正施妙计不费硬攻力。勇,勇敢、勇武,三人武功个个高手。
成功,绝对不是光凭有才气就行,这个道理,不知最终杨志是否明白。有才无能很可能与他出生世家未经历练有关。比如他挑担,是雇人挑,押送生辰冈是空手行;宁肯赖账没面子也捱不了饿肚子。从这些细节看,像吃不得苦的。作为师长,教孩子本领,更要领孩子领悟人生等孩子经历人生,只有从生活中习得的知识才是真知识,只有在与人交往、合作中增长的才能才是真才能。
二、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1.描写杨志打斗场面的段落煞是好看,运用景物描写、侧面烘托、细节描写,文字中可见猛烈互打、马蹄飞腾、射箭躲弓、众人目瞪……通过感受这些场景,学习描写方法,也了解杨志的绝世功夫。
2.与众豪杰比,杨志功夫了得,成就平平。通过探究他人生失败之因,学如何通过语言、事件展现人物性格,并将其失败作为人生借鉴
【预习设计】
1.概括杨志故事(复述、画结构图、拟小标题均可)
2.杨志本是三代将门之后,他不想落草最终落草。他的人生是不是像一只没头苍蝇,飞一圈,又落回了原处?
3.杨志押生辰纲为什么失败?如果是你,生辰纲被劫后你怎么办?
4.你喜不喜欢杨志,说清理由
【教学目标】
A1.概括杨志经历
2.通过细节描写、故事情节归纳杨志性格,突出两点:武功盖世、功业无成
B3.学习景物烘托、侧面描写表现人物
4.探究、讨论杨志失败之因
C5.汲取杨志教训,重视才干也重视才能,不能学屠龙之技要长实干之能
【教学流程】
课时一:绝世武功,天下无敌手
1.概述杨志经历
【如,生于将门中,年少露峥嵘。失陷花石纲一逃而亡命。(后文补叙)输金谋复位,被劫遇英雄。力敌又强留,不愿为草寇。怎奈太尉恶,金尽心愿空。卖刀遇泼皮,伤命被发放。巧遇太师婿,识其绝世功。托负千金担,临行督管从。暑热触众怒,不从入彀中。失陷生辰纲,欲死又逃命。巧遇林冲徒,指引占山领。三山打青州,终入水泊中】
2.杨志一生最突出的是两大特点,武功高强,无所成就。第一课时讲一,二课时讲二
写武功高,主要通过他与对手打斗的场面描写表现
他的敌手有林冲、鲁智深、呼延灼、大名府高级军官等,他与他们不相上下
景物描写:与林冲打斗,以清朗萧寒衬武打激烈,以“涌”两股杀气写杀气腾腾武艺高强
侧面描写:大名府东郭门比武一段
到教军场军阵之严,军容之整,说明训者非等闲
与急先锋比武不同观众反应极写武功盖世
拓展侧面描写,如写美女:罗敷之美,美女海伦之美;写音乐,东船西舫悄无言;写武功,关羽温酒斩华雄
课时二:武功高成笑柄,名杨志未扬志
1.探讨杨志失败之因(详见解读)
2.拓展材料:遇与不遇(来自网上)
《汉书》通过对这些人遭遇的叙述,暗示出君主用人政策对士人命运的左右。王充《论衡·逢遇篇》对这个问题剖析得更为透彻:
世主好文,己为文则遇;主好武,己则不遇。主好辩,有口则遇;主不好辩,己则不遇。文王不好武,武王不好文。辩主不好行,行主不好辩。
《后汉书·梁统列传》对梁竦有如下记载:
竦生长京师,不乐本土,自负其才,郁郁不得意。尝登高远望,叹息言曰:“大丈夫居世,生当封侯,死当庙食,如其不然,闲居可以养志,诗书可以自娱。州郡之职,徒劳人耳。”
梁竦出身高门,少习孟氏易,弱冠能教授,是位典型的儒生。梁竦“生当封侯,死当庙食”的理想,道出了汉代士人心目中的遇合画面,要想得以实现有很大难度。相反,如果在州郡任职,就难免产生不遇之感。总之,汉代士人积极参与现实的人生态度和渴望青云直上的迫切心情,既是促成君臣遇合的动力,也是造成许多人产生不遇之感的直接原因。如果都听任自然,无所追求,服从命运的安排,当然也就无所谓遇和不遇了。
李商隐因自己人生失意,对贾谊抑郁失意更为关注,其《贾生》诗曰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首咏史诗在切入点的选取上颇为独到,在对贾谊遭际的咏叹抒写之中,蕴含着深沉的政治感慨和人生伤叹,而这种感慨自伤情怀颇能引起后世怀才不遇之士的情感共鸣,给予了高度评价。但王安石评价历史人物的着眼点则跳出了个人人生君臣遇合的得失,立足于是否有用于世有助于时的角度,表达了独特的“遇与不遇”的人生价值观。遇与不遇,不在于宫场职位的高低,而在于胸怀谋略是否得以实行,是否于国于民有益: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