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7年,照相机问世,当时是个庞然大物,黑帐篷,大水箱,厚厚的玻璃感光板容器,整个一实验室。柯达创始人乔治·伊斯曼第一次接触照相机时,忍不住异想天开:照相机能不能弄得像“用铅笔写字那么简单”,于是后来就有了柯达相机。柯达一出,名动天下,一时无人与之争锋。十九世纪末,柯达进入胶卷领域,迅速成为行业霸主。在后来的一百多年里,柯达开创了一个辉煌的“柯达”时代。
富士胶卷于1934年创立,前身是日本塑料的胶卷试验所。1919年开始研究制造胶卷技术。1922年开始研究感光乳剂,1925年在积累照相工业的经营诀窍的同时,成立了胶卷试验化所,正式开始研究制造胶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使日本遭受战争创伤的企业能尽早重振雄风,美国政府说服包括柯达在内的大部分美国公司撤离日本。战后,日本富士公司经过4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它在日本本土赢得了79%的市场,并积极向海外拓展,在世界各地显示出咄咄逼人之势。
上世纪80年代,羽翼丰满的富士开始挑战柯达,将优质彩色胶卷的价格定为柯达胶卷价格的90%,长枪短炮开进美国和欧洲市场。在富士的猛烈攻击下,柯达开始在市场竞争中频频告败,利润大幅度下降。
在富士的猛烈攻势下,柯达大梦初醒,意识到这个富士已严重威胁到自己生存。管理高层决定迎接挑战,决定打一场防守反击战。
针对富士的低价策略,柯达一方面致力于改善产品,另一方面以高于富士促销开支20倍的预算,大打广告和促销,开足马力推广产品。到90年代初,柯达成功地捍卫了美国本土市场,把在美国市场上的份额稳定在80%左右。
守住美国本土市场后,柯达没有善罢甘休,决定把战火烧到日本去。柯达花了5亿美元在日本东京建立了分公司,并在名古屋建立了研发试验室。为获得日本消费者的认可,突破富士及其他胶卷产业的重重阻碍,柯达高层意识到要用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来考虑问题。
1984年起,柯达公司在日本出售的胶卷上完全印上日文,而且针对日本人偏爱色彩鲜艳这一特点,于1988年在日本市场投放了柯达金奖彩色胶卷,产品一出广受日本消费者欢迎。为了使柯达进一步本土化,柯达对其在日本的机构进行了调整,除了保留一个联络部与美国总部进行联系外,在其余的部门从经理到一般的管理人员,全部启用日本职员,将日本的员工从12人猛增至4500人。
在销售渠道方面,柯达针对日本市场的特点,制定了独到的渠道策略。它与大阪的三友公司合资成立了销售公司,借助日本本土势力负责经销柯达产品,结果大为成功。当时日本共有250个胶卷经销商,竞争之激烈让任何一家胶卷生产商都会感到头痛,但柯达公司见缝插针,挤进了其中的60个经销点。为了巩固柯达产品的销售市场,他们还通过投资日本照相器材行业,与其产品业务有关的企业建立起密切的关系。柯达购买了生产35毫米照相机、打印机和摄像机等为主业的佳能公司20%的股份,从而获取了大量生产秘笈,自身的产品更加适合日本市场。同期,柯达还把日本一家专门生产微型胶卷和电子成像设备的公司——柯思达纳入旗下,命名为柯达信息系统。
当时的富士正兴致勃勃的致力于海外扩张,柯达公司花了相当于富士两倍的广告费,在日本各地大做广告,包括在日本各大城市设置了总价值约100万美元的巨型路标,投入巨资举办各种柔道比赛、相扑比赛和乒乓球比赛。1988年,柯达还出资在汉城奥运会上赞助了日本体育代表团,赢得了日本人的好感。此外,柯达还不惜工本,花费100万美元购置了一艘飞艇,装饰上醒目的柯达标志,在日本的城市上空整整飞了3年,还带有挑衅性地在富士东京总部上空盘旋了一阵子。
经过五年多的努力,柯达产品在日本的销量上升了六倍,有一半以上的日本消费者能够认出柯达公司的黄色标志。1990年柯达在日本营业额竟高达13亿美元,占领了日本市场的15%。与此同时,富士公司在日本本土的销售额开始下降。大意失荆州的富士公司不得不将其一部分精英从海外撤回到东京,以此来对抗柯达的威胁。结果减轻了日本富士公司对柯达的美国市场及其他世界市场的压力。
当然,雄心勃勃的富士公司也毫不示弱,并通过激进的营销和定价策略,跟柯达公司凶狠的抢夺市场。在 90 年代初期,富士胶片公司已经在胶片市场上占据了 10% 的市场份额,到 1997 年,富士胶片公司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 17%。
富士胶片公司不仅仅在家用领域狙击柯达,它还希望在专业领域中撼动柯达公司的霸主地位。为了在特制透明胶片领域和柯达公司的“Kodachrome”开展竞争,富士胶片公司推出了“Velvia”和“Provia”两款产品。
1996年时,柯达公司的年度收入为 159.7 亿美元。但是到了 1997 年,这个数字锐减至 143.6 亿美元,跌幅超过 10%。更可怕的是,柯达公司的净收益更从 12.9 亿美元锐减至 500 万美元。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也从 80.1% 下降至 74.7%,颓势开始凸显。
再后来,数码变革时代到来。柯达前高管LarryMatesson就曾在1979年写过报告预测到2010年数码摄影将全球普及;但是当时柯达的高管没有紧迫感,不急于转型,因为相纸的利润是70美分而数码时代的利润是5美分,哪里舍得割肉啊!后来,消费者开始转向以索尼公司为首的数码相机生产商。柯达开始全线溃败,成为明日黄花。最终于2012年申请破产,寿终正寝。
富士却另辟捷径。一看苗头不对,开始撤退,转向电子产品和健康保健。从2004年开始,富士胶卷开始二次创业,将过去萎缩的化学物质转移到化妆品医院产品事业。通过研究防止照片变色的抗氧化技术,通过累计的化合物样本,找出有益皮肤的成分,创造出艾斯提Astalift系列化妆品,从而获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