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记录 村里,密集的沉香育苗基地,及广西广东交界处越来越多的沉香木林……
“沉香”,作为中国古老而名贵的香料,至物质生活越加丰富的今天,似乎前所未有地更受人们推崇,这是有原因的。老夏大概梳理过,大概一与沉香本身的香味气质受中国人欢迎,二是它自古及今一直是中医药及养生材料具有独特功用。
“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几乎算历史沿用中对“沉香”的最基本认知。推崇它的人,又格外看中它于“心肾”的调和。如《本草新编》里说:“沉香,温肾而又通心,用黄连、肉桂以交心肾者,不若用沉香更为省事,一药而两用之也。但用之以交心肾,须用之一钱为妙,不必水磨,切片为末,调入于心肾补药中同服可也。”
今天,本篇日记老夏不论其功,单说说沉香木的植物学品种,及“结香”原理!
据村民介绍,这些育苗多以种籽培育(图5),每年陈年沉香木会结子,待成熟脱落趁着新鲜剥离出来,就得尽快育苗。
老夏初步从植物学特征判断,这应该是瑞香科沉香属植物白木香树种,当是中国运用于结沉香的主要树种。
现今我们已知的世界上能产生结香的树木,主要是橄榄科、樟树科、瑞香科、大戟科的四种特定科属的植物,其它科植物比较少见。
去年冬天,老夏在广西游学,还特别深入调研过地层沉积木——柏木科柏木属植物的结香成果,最后还追溯到源头越南,那些深埋于地层里的柏木属植物,随着虫蚀和腐烂也产生了树脂结香,缓慢氧化后,香味浓郁持久而悠长,类似于沉香。老夏为此还委托萃取了这种“土沉香木”精油,并深入分析了其挥发油分子结构,与瑞香科植物白木香沉香挥发油进行过比对。
今年春夏,又在几次民间交流中,得知与广西接壤的湖南西部发现沉积樟树科植物也有结香现象,不过我一直还没实地去考察。
从生物学及化学角度看,活体植物产生“结香”,是生命体对外界侵入的一种自我抵御及保护反应。
以大家熟悉的沉香木为例,正常情况下这植物并无明显香味,但当它自身的木质部位受到外伤时,或树心被真红油菌感染刺激后,树木就会大量分泌树脂帮助愈合,这过程中产生浓郁香气的组织物。这些组织物,因为具有特殊香味,部分又因密度很大,能沉入水下,所以被称为“沉水香”,沉香的名字因此得来。
所以,简单来说,“沉香”其实就是树木受了伤害(自然虫害,或人为伤害),经自身“历练”而得!这是一段痛苦而漫长的“修炼”过程,这既是生物学的,更是化学的!
老夏有时候回溯人类历史上那些如“沉香”般的人,其实也恰如此,他们中晚年如沉香般的悠长香味,和独特温和的人格魅力,似乎也正是历经一生的伤害,日久历练而成!
前文老夏提到的第二种“结香”模式,则与我们当下热门的“沉香”无关,它多半未必发生于活体树木,为非生命体。
这种情况,多半是已经死去,或意外自然灾害发生把树木掩埋在地层里,潮湿的泥土里尤其淤泥里,在缓慢的厌氧条件下发生了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出现了新的“结香”反应。
这种情况下的“结香”,前提多半与活体植物需要本身自带芳香树脂有关。
中国大地上发现过松科松木、樟科树木、柏科柏属树木,甚至部分杉科杉木(该树种木质相对疏松容易被腐蚀腐烂)的“土沉香”,原本完整高大的树木被腐蚀腐烂剩下最后最坚硬致密的部分,树木的树脂聚集沉淀在那里,在漫长的厌氧环境下,树脂发生缓慢氧化和厌氧生物发酵,与泥土中菌类发生作用,形成了独特的类“沉香”特质。
这种“结香”变化,在古今的研究资料里记录并不多,老夏今天整理出来也完全出自生活及游学实践,可能缺乏深度理论性。
如果人生真是一本书,那么这书的内涵,我觉着多半只来自两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内而化之!
行而走,游而学,老夏的这本书,自中老年才开始,正在路上!
——老夏自然生活研究院202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