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结束后,英国首相丘吉尔有一段时间在政治上受到打击,无所事事,终日抑郁。
正好邻居是一位女画家,于是家人鼓励丘吉尔去跟她学画,也可消磨时光。
结果,在政治舞台上敢作敢为的丘吉尔,面对干净洁白的画布却迟迟不敢下笔。
毕竟,对他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那天下午,丘吉尔盯着画布发呆了整整十多分钟,他太想要一个完美的开始了。
女画家是个有智慧的人。她站在旁边一言不发地看了很久,然后拿起丘吉尔的颜料盒就向干净的画布甩去。
所有的颜料被一股脑儿地泼到了画布上。画布瞬间变得邋遢糟乱。
看到画布已经变成这样,丘吉尔反而轻松了。他拿起笔在上面任意涂抹起来。
这就是丘吉尔学画的开始,虽然有些惨不忍睹,但他的心门,打开了。
从此,丘吉尔在绘画上一发不可收。他一边从政一边画画长达十余年,留下很多风格多变、意识大胆的油画。
更重要的是,丘吉尔开始恢复自信,在政治上重新崛起,再次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诚然,谁都希望自己迈开的第一步是完美的。更希望迈开这一步之后就乘风破浪,一路凯歌。
然而,现实往往没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更多的是东风过了我们依然没有迈开那一步,徒增“望风兴叹”的追悔莫及。
而如果这种思维与行为模式不转变,追悔只会接踵而来,此恨绵绵无绝期。
行动有多重要不用多说。它是“至千里”的跬步,是“成江海”的小流。
它是积累成1个亿的第一个1。没有这个1,后面的数字只能是镜花水月。
事实上,丘吉尔在画布前的犹疑不决是因为强求完美,而我们很多人的难以行动却是庸人自扰的多虑。
有一个很形象的寓言——
有人问农夫:种了麦子了吗?
农夫:没,我担心天不下雨。
那人又问:那你种棉花没?
农夫:没,我担心虫子吃了棉花。
那人再问:那你种了什么?
农夫:什么也没种,我要确保安全。
想一想,我们自己是不是这一个愚痴的农夫?
因为犹豫着不播种,规避了狂暴的风雪,也错过了丰收的喜悦。
“要学会游泳,就必须下水”。据说这是列宁的名言。
为什么要马上行动呢?
因为有一样东西是有限的,且是无价的,那就是时间。
行动不是急功近利,做了马上就要见到成效,而是为了迅速试错:
假如有10个选项,快速排除错误的9个选项,就能找到那个对的,假如10个都不对,那尽快地把它们尽数排除,也能降低时间这个沉没成本。
越快行动,就能越快见到反馈——
结果符合预期自然好,继续前行便是;万一撞了南墙也好抓紧时间修正,之后是选择跳过去、绕过去还是另谋出路,及时止损都可以,起码不会浪费时间。
而今,拖延症似乎成了社会人的通病,也常常以此自嘲。
其实,无论从国际通用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V)还是中国的精神疾病诊断手册中,都找不到拖延症的名字。
所以,严格来讲,拖延症算不上一种“症”。大部分人的拖延行为都没严重到“病”的程度,它只是很不幸地成为了我们偷懒的借口。
而懒惰之危害,我们都懂。
如萧伯纳所言,懒惰就像一把锁,锁住了知识的仓库,使你的智力变得匮乏。
美国科学家、物理学家、发明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富兰克林则说:懒惰就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我们的身体。
不要被行动二字吓跑,因为它会自动奔跑。
行动就像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MA,启动很难,但一旦动起来,它就会惯性向前,这就是习惯的力量。
演讲大师齐格勒做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他说:
世界上牵引力最大的火车头停在铁轨上时,只要在它的8个驱动轮前塞一块一英寸见方的木块,这个庞然大物就无法动弹。然而,一旦巨型火车头启动,这小小的木块就再也挡不住它了;当它时速达到100英里时,一堵5英尺厚的钢筋混凝土墙,它也能轻而易举地撞穿。
是的,一旦行动起来,形成如同吃饭睡觉一样的习惯,它的威力会慢慢变得巨大无比,很多之前臆想的困难与障碍都会被你轻松破解,退一步讲,即使真的方向错了,你也已经比之前变得强大。
很多人害怕行动,其实是潜意识里把它等同于困难甚至苦厄。
其实大可不必。
行动也可以是快乐的。即使是真的遇上了困难,你也可以微笑以对。
汪涵在演讲中就说过:
“所有的事情,我都特别开心地去做。不管是什么情况,我都接受;再尴尬或者再难堪的局面,我都一定要扛下去。因为面对困难无非三点:度过困难,你有度过困难的智慧;面对困难,你有面对困难的勇气;绕过困难,你有绕过困难的狡猾。”
是的,这个世界没有完美的准备,只有及时的试错,不要等到万事俱备才行动。
很多时候,摸着石头过河比停在此岸羡慕彼岸来得明智得多。
即使是不急不缓,踟蹰而行也要向前。心理学上就有一个研究成果:每一次的行动,都会强化你行为后面的动机。一旦启程,就停不下来,也不会觉得累了。
上路吧!路上会有荆棘,但一定也有鲜花,即使没有,上路也会促使你不断成长,不虚此行。
1000次思想,不如1次行动。不要做“行动的子弹还没上膛,思想已经缴械投降”的逃兵。
我是悟恩居士,一个会写字的修行人。愿诸位多些行动,少些纠结。让行动给你答案,让行动来告诉你,你能行!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