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0

哈喽,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以琳,很开心又到了我们的PD故事会时间了,本周的主题——认同感受。

认同感受是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感受,是接纳孩子的情绪。认同感受也是与孩子建立连接的方式,在正面管教中,有这样一个关键态度——纠正之前先连接。所以,认同感受也是赢得孩子合作的前提。



图片发自简书App

在前不久的正面管教系统课堂上,有妈妈提出疑惑说,我认同了孩子的感受,怎么感觉还是不管用呢。

事情是这样的,一天放学后,接到孩子的电话,电话里孩子向妈妈倾诉了下午在学校运动时,不小心磕到了脚,脚很疼。按惯例,当天孩子放学后需要自己步行七八分钟去课外辅导班学习。

妈妈这样回应:宝贝,我知道脚磕到了肯定会有些疼,妈妈小时候也经常会这样,过两天就好了,你克服一下……

而妈妈心底的想法:磕破一点皮而已,不是什么大事,也无需做什么处理。从学校到辅导班只有几分钟的路程,即使我去了也帮不了你什么,还是得你自己走去课外辅导班。甚至还有一丝怀疑和担心,孩子这是不是找借口不想去辅导班学习呢?事后,孩子对妈妈说:你一点都不关心我,只关心学习。

亲爱的朋友们,看出来这是哪个环节出问题了吗?

当孩子和我们说,“我不小心磕到了脚,有些疼……”他是希望被倾听,希望获得我们的理解。当我们基于担心试图说服孩子回避感受或忽视感受时,和孩子的情感连接就断了。而认同孩子的感受,可以让孩子感到被理解被接纳,当他感受到这些时,才有可能关注于解决问题。

那应该如何说才是认同孩子的感受呢?首先要帮孩子标明情绪,情绪通常是一个形容词。我们可以这么说:“嗯,宝贝,听起来你有些沮丧和难过。”然后保持沉默,给孩子一点时间,让孩子表达自己,体验这份情绪或者让孩子的负面情绪发泄一会,相信孩子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情绪。通常,孩子的情绪被看见被接纳后会在心底滋生出一股力量,会慢慢转化情绪,主动去想办法解决问题。

所以,我们一方面需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感受,认同孩子的感受,同时也要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给孩子一些时间,不要急于说教、修复或解救。这样才能有助于解决问题。

最重要的是要觉察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是不是真的接纳了孩子的情绪,而不是口是心非。回到上文中,那位妈妈的疑惑,之所以无效是因为只是“形式”上使用了认同感受,而没有领会“实质”的精髓。认同感受要从真诚的沟通开始,和孩子建立连接。

另外,认同感受并不代表允许行为。比如,你和孩子约定好看动画片的时间,时间到了,你执行约定把电视关了,孩子很生气,你允许、接纳孩子生气的情绪,但并不代表你要允许他继续看电视;同时,认同感受也不代表认同表达感受的行为。比如,你可以生气,但不能因为生气而打人或砸东西。

今天的故事会就到这儿了,感谢你的聆听,我是以琳,下周见。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