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博物馆排队看展的时候,排在后面的上海阿姨让我眼前一亮。得体的旗袍配上深色的手包,犹如民国时期的沪上名媛,突然觉得我们即将参观的展览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活动,给生活一点仪式感自己也能感动自己。
这是一件两千五百年前来自陕西的乐器
成语“钟鸣鼎食”描述就是古代贵族吃饭的时候要击钟奏乐,用鼎吃饭的场景。“钟”素来有庄重礼仪的含义,至今仍然有新年敲钟祈福的传统,太平洋彼岸的纽交所也有演习上百年的上市敲钟仪式,1997年香港回归,2008年北京奥运会,都有编钟演出。也许钟声的庄严深沉是记录重要时刻的不二之选。
提起编钟,最知名的莫过于湖北博物馆的“曾侯乙编钟”,这套战国的编钟两千多年后出土仍然能够演奏出音乐令人惊叹不已,这套编钟分成三层,在最下面(最下层右五)放着楚惠王送给曾侯乙的镈钟。
镈钟是一种古代大型单体打击乐器,形制如编钟,只是口缘平,器形巨大,有钮、可特悬(单独悬挂)在钟悬上,镈钟的声音浑厚低沉,更有意思的镈钟也是双音钟。
双音钟
即一个编钟可以发出两个乐音
编钟的口正沿正中隧部可敲出一个音
编钟的口沿两旁敲侧部也能敲出一个音
侧鼓音比隧音高出一个小三度
镈(bó )形声。字从金从尃,尃亦声。“尃”意为“展示花样”, “金”与“尃”联合起来表示“铸刻有花纹图案的钟”。大英来华的这件展品圆形浮雕上刻有吞食大雁的龙头,顶部盘踞着两条精美的龙组成悬挂钟的把手,在上海博物馆也有类似的“蟠龙纹编镈”。
我们熟知的孔子就曾经提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儒家思想认为音乐能促进社会和谐。西周产生,春秋成册的《诗经》其实也是那个时候的歌词本,而现代歌曲中有王菲的《但愿人长久》改编自苏轼的《水调歌头》,邓丽君的《独上西楼》改编自李煜的《相见欢》。中国古代诗词注重平仄押韵本来就有歌曲的张力在其中。
中国传统乐器,你能想到什么?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的古筝?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的琵琶?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笛子?
这些在传统的民乐表演中还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但是还有一些不适合演出的传统乐器渐渐不为大众熟知。
高山流水,伯牙子期,一把古琴觅知音。
上古传说伏羲制琴,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七弦琴常常被认为古筝。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可惜《李凭箜篌引》中的这件乐器在明代就失传了,在古书上记载有竖箜篌、卧箜篌和凤箜篌。唐代大量的演奏图画都有箜篌的画面,可惜现在只有日本奈良正庵院保存的我国唐代漆箜篌和螺箜篌残件,这件乐器从明代起就逐渐消失了。
现在我们看到的箜篌都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乐器制作师们根据古书和古画研制出来的雁柱箜篌。虽然感受不了“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现在箜篌也能演奏出来如天籁般空灵的音乐还是拨动心弦。
黄钟大吕,一唱三叹;
二泉印月,广陵止散;
梅花三弄,琴瑟和鸣;
五音六律,丝竹八音。
在《百鸟朝凤》、《闪光少女》电影中,传统乐器似乎透过不曾远去,那些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因子,只需要眼前这枚镈钟就能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