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主创新为锚点 以场景落地为航标——构建人工智能发展新范式

  当前全球人工智能发展进入关键转折期,技术突破与产业变革的叠加效应持续放大。站在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维度审视,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社会生产方式和人类文明形态。在这个决定未来国际竞争力的赛道上,中国需要以自立自强为根基,以场景应用为导向,以有序发展为目标,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工智能发展路径,为全球智能革命贡献东方智慧。

       坚持自主创新,筑牢人工智能发展的技术基座。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命脉所在。美国对我国高端芯片的出口管制、开源框架的技术壁垒,深刻警示着“卡脖子”风险的存在。寒武纪研发的思元系列芯片突破7纳米制程,华为昇腾AI处理器构建全栈自主生态,这些突破标志着我国在基础硬件领域正逐步打破垄断。在算法层面,百度飞桨深度学习框架装机量实现重大突破,形成与TensorFlow、PyTorch三足鼎立的格局,这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生态话语权的重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需要构建多维支撑体系。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牵头建设的“OpenXLab”开源体系,汇聚了多个原创算法模型,形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北京智源研究院启动的“悟道”大模型计划,集合了国内顶尖科研力量进行集中攻关。这种新型举国体制既保持了市场活力,又发挥了制度优势,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供了组织保障。

        强化场景驱动,构建人工智能发展的价值闭环。应用场景的深度拓展正在重构技术发展逻辑。深圳机场部署的智能安检系统,通过多模态感知技术将旅客过检时间缩短;青岛港口的无人集卡与自动化桥吊协同作业,使码头效率大幅提升。这些实践表明,人工智能的价值实现必须根植于实体经济的土壤。当技术突破从实验室走向车间、走向田间,才能真正释放其变革能量。行业知识图谱的构建成为价值创造的关键枢纽。商汤科技为三一重工打造的工业视觉检测系统,深度融合了机械制造领域的工艺参数;阿里云为隆平高科开发的智慧育种平台,内嵌了作物生长的生物规律。这种“AI+领域知识”的融合创新,打破了传统技术移植的局限,形成了具有行业特质的智能解决方案。

       推进治理创新,绘制人工智能发展的规则图谱。技术伦理的边界划定需要前瞻性布局。人脸识别技术在疫情防控中的精准应用与隐私保护的平衡,自动驾驶事故责任的法律界定,算法推荐带来的信息茧房破解,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建立动态调整的治理框架。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的出台,既划定了安全底线,又为创新保留了弹性空间。全球治理参与正在重塑规则话语体系。在联合国人工智能伦理建议书制定中,我国提出的“发展优先、包容共享”原则被纳入文本;在国际标准组织IEEE的算法透明度标准制定中,阿里巴巴等企业主导了关键指标的设定。这种深度参与不仅维护了国家利益,更推动了全球治理体系的优化升级。

      站在智能文明的门槛上,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既要保持战略定力,又要展现历史担当。通过构建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深度融合的应用生态、前瞻包容的治理框架,我们正在探索一条有别于西方技术霸权的发展道路。这条路或许充满挑战,但注定通向更可持续、更具包容性的智能未来。当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同频共振,人工智能才能真正成为造福人类的普惠力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