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装修房子的缘故,会经常被问到房子想要装修成什么样子。设计师问的是喜欢的室内风格,装修公司问的是预算金额,先生问的是想要的生活方式。
我的答案统一都是,简单实用,自然随性。
我们居住的房子和我们的生活方式,没有必然的联系,在什么样的房子里都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过生活;我们居住的房子和我们幸福的家也没有必然联系,拥有幸福的家庭住什么样的房子都能幸福。
可能是从小到大住过太多不同类型房子的关系,我对容纳躯体和日常活动的居所并没有什么要求。简陋还是奢华,崭新还是破败,都无甚所谓。标准也只有一条:能住就行。
幼年的时候,我们一家四口住在奶奶家土屋的西厢。一间四四方方的屋子,没有对外开门,只朝南开了面窗,出入要走爷爷奶奶居住的堂屋里过,面向堂屋的门上挂着一个旧帘子。白天撩到一边,夜晚放下来。
我们小小的家只有晚上属于我们自己,白天的时候,大人和小孩都可以随便进进出出。大人们串门取物,小孩子满屋子跑来跑去,嬉戏打闹,没有隐私,也没有独处时光。
那时候我们已经和奶奶分了家,要独自开火做饭吃。只好在窗户底下摆了一个煤球炉,妈妈每天弓着腰用一口小锅给我们煮一日三餐。除了炉子还有一张身兼数职的简易桌子,也摆在南窗下。做饭的时候它是妈妈的案板,吃饭的时候它是我们的餐桌,学习的时候它是我和哥哥的书桌。至于椅子是没有的,后来妈妈捡回来两个老树根给我们充当板凳。屋子里再有就是靠北墙的一张木板拼接床,和妈妈陪嫁的一个带镜子的小柜子。
我们四个人和我们的四样家具,一起挤在土屋里,满满当当。白天阳光将窗户的木格框投影到墙上,地上,床上,从一条线到明晃晃的一大片,大人凭借光线计时,小孩子在地上的框格里玩跳房子。夜晚我们躺在一起,听爸爸讲故事,听爷爷的收音机里讲评书。光阴就这样不言不语的流淌着,跳着跳着,听着听着,我们就长大了。
上小学之前,我们终于从奶奶家的西厢搬了出来。新房子是三间砖瓦房,就立在奶奶家不远的晒场旁。建新房子花光了父母的积蓄还借了不少外债,以至于没有钱粉刷墙面和做家具。依旧是和我们一起生活多年的四件家具,每个房间放两件,屋子里却还是空空荡荡。爸爸只好用建房子没用完的红砖给我们搭桌子,板凳。我们日常在堂屋和门前玩耍,吃饭睡觉的时候还是一家人挤在一起。
那时候没觉得日子难过,房子是大是小也没有触动,整天就是高高兴兴的跑来跑去,在门口晒场上玩,接哥哥放学,接爸爸下地,跑回家找妈妈要吃的。不知疲倦也没有烦恼。家里也在慢慢改变,墙上粉了腻子多了哥哥的奖状,屋里也有了桌子板凳,增添了水缸,粮食。它慢慢的从空荡荡的三间房子变成了我们的欢笑满满的家。
然而,那么漂亮的大房子终究没住多久。父母外出打工,我和哥哥被送去外婆家念书,大房子失去了它的主人,再一次变得空荡荡。时光流逝,物转星移,它由曾经的大房子变成了现在的小房子,夹在一众楼房别墅之间,有些格格不入。或许它还在等待着,等待着曾经的小主人蹦蹦跳跳的跑来推开它,伴随着熟悉的吱呀声,将尘封的岁月展示给他们看。
在外婆家也是一样,我们辗转住过外婆家的土房子,借住的本家的旧房子和后来外婆自家起的砖瓦房。只是这次同样我们刚搬进去没多久,就因为念书一路转战各式学校宿舍。
参加工作后,和先生一直租房住。开始住合租房,一群人挤在同片屋檐下,每人分得一间或者半间。条件好一些后独自租套房居住,从一居室到三居室,从公寓到小区,从低端到高档,各种形式的房子住了个遍。头顶遮风挡雨的屋檐一直在变,但是屋内的生活却一如往常,和爱的人朝夕相处,共渡三餐四季,每个人都能自在随性,做他自己。
房子是避难所,家是避风港,家应该给每个人都留有他独属的位子,给每个人温暖和支持。不论他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也不论他要过什么要的生活。
现在要装修属于自己的房子,不论它是什么风格,也不论它是否高端大气上档次,是否低调奢华有内涵,只要家人在一起,只要依旧热爱生活,它就能成为我们温暖的家。
家是用爱经营的,和房子关系不大,和人关系很大。我们居住的房子到我们幸福的家之间的距离要靠家人共同用爱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