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窝在家里不愿意动,刷剧刷到疲惫,别再浪费时间消磨了,快来看一看这些「每次作品都是顶峰」的大魔王作家们如何做到的,这些“学霸”们真的如他们的作品一样,那么精彩么?
推荐三本书籍,不是很大众,也非小众,在两者之间找到的平衡,也许就是这些作家作品的魅力吧。
《半生记》/【日】松本清张
《半生记》/松本清张
1909年生于北九州市小仓北区。因家境贫寒,十四岁即自谋生计,当过街头小贩和学徒。经历过印刷工人等各式行业后,任职于《朝日新闻》九州分社。1943年应征入伍,被派往朝鲜当卫生兵,战后遣返回国,到报社复职。1950年以《西乡纸 币》获得《朝日周刊》“百万人的小说”征文比赛第三名,并获选为直木奖候补作品。1953年以《某<小仓日记>传》摘下芥川奖桂冠,跃登文坛,开启了专业作家的生涯。
1957年2月起于月刊上连载《点与线》,引起巨大反响,开创了社会派推理小说的先河。1992年去世,享年八十二岁。松本清张终其一生,以惊人的专注力创作。著作涵盖了推理小说、评传、纪实文学、古代史、现代史等。堪称昭和时代最后一位文学巨擘。
松本清张45岁获得直木奖,之后一句成名,部部佳作使得他成为日本社会派推理的大师,松本不太提及以往的事情,不同于有的小说家把自己的经历融入小说中,或者是“微小说”,松本的推理书籍大都看不出本人的影子,而晚年的他受日本朝阳日报的委托,断断续续的写出了自己的前半生。
这本书可以说是散文式的自传,从这本书中倒不会觉得松本先生的勤劳,什么坚韧不屈的元素,而是完全感同身受出二战期间和前后,劳动人民的生活百态,特别是在战争期间松本先生在军队的那一节,留在城里的军人们如同小狗一样被圈养在此,没有想法也不知道前线的战况,一边军士是疲于离别,人们的关系锻炼,自己今天吃了饭就好了,昔日的好友的死亡消息也变得麻木,毕竟在遥不可及的战场,是不知从哪里来的人给出的消息,还是担忧自己睡觉为妙;
而另外一边,即使彼时战火连绵,妓院和高级料理店依旧灯火通明,上流社会的人们依旧骑在他们的头上,所以当最后天皇下达广播的投降书,人们也只是忧愁回去要开始忙于生计了,“啊...看到妻儿真是脑壳疼,”回去也是在穷困中生活,甚至有“反正打仗的人都了无音讯,不如不回去一走了之”的想法。
许多虚无的,为了生活而生活的纪实写照都全部是松本先生的内心想法,他毫不忌讳的一字一字剖析出来,不会煽情,不会讽刺,也许这就是松本清张的魅力吧,真切知道真正的社会在哪里的他,最后在自传里写出来了那样的社会,如果说把它作为小说来读的话,是可以排在松本先生著作的第一顺位。
《南极》/【爱尔兰】克莱尔 · 吉根
《南极》/【爱尔兰】克莱尔 · 吉根
1968年出生在一个信奉天主教的大家庭中,是家中最小的孩子。17岁时,她远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市洛约拉大学,主修英语和政治学。1992年她回到爱尔兰,后相继到威尔士加迪大学和都柏林三一学院攻读创意写作硕士课程。
1994年她开始创作短篇小说,她的两个短篇相继获得两个爱尔兰短篇小说大奖——弗朗西斯·麦克马努斯奖和威廉·特雷弗奖。她的第一部短篇小说《南极》于1999年出版。第二年,她便获得了鲁尼爱尔兰文学奖以及《洛杉矶时报》年度图书奖。
克莱尔·吉根的创作极为严肃认真。一直到2007年,她才推出第二部短篇小说集《走在蓝色的田野上》,同样深受英语文坛好评。
《南极》的十五个故事以简洁冷峻的笔调,描写普通人之间的情感和日常生活中的冲突,都有希区柯克式的悬念和欧·亨利式的意外结局,触动人们内心隐秘的地方——“你必须面对可能的糟糕局面,才能面对一切。”
这位只专注于短篇小说的创作的爱尔兰作家太过惊艳,每篇我都记录下来了梗概。也许你会认为她的选材太过稀松平常,但在我看来,这样的选材都是世界性的,我依旧能感受到力量。是的,力量,不是撞击,这是独属于克莱尔文字的力量。
她的短篇就像是天才学霸,是那种什么都做的好还有趣真诚的类型,每一篇都不负众望的结果。写作的角度,形式也多变,不会让你感受到任何的单一,她的词句不会特别的惊艳,让你说想摘抄感慨的美丽,但就好像编织了一个网,一丝一缕没有什么不对,但网一旦成型,你就深陷于此,无处可逃。
克莱尔的社会性生活类问题相较其他而言,“家庭”占据了大位置:想逃离一次“舒适区”的妻子被一夜情的情人囚禁;无意丢失女儿的父亲面对泣不成声的妻子;外婆趣事后也紧接着疯了的母亲;父母去世后相依为命的两姐妹等等...这其实都是简单到《法治在线》都不会选取的题材,但共鸣的笔触,不同的角度,意外又情理之中的剧情,无法触及的内心情感。
她想到丈夫和孩子。他们也许永远也找不到她了。她也许永远也见不到他们了。没关系。她能在黑暗中看见自己的呼吸,感到寒冷正慢慢笼罩住她的头部。寒冷开始降落在她身上,一轮寒冷的太阳缓缓地升起,正把东方照得发白。那是她的想象吗,还是窗外正在下雪?她看着床头柜上的钟,钟上不断变换的红色数字。猫看着她,黑色的眼睛像两粒苹果籽。她想到了南极,雪和冰和探险者的尸体。然后她想到了地狱,想到了永恒。
她专注于对人的剖析,而市面上的小说这一方面的题材短篇多以重击取胜,因为篇幅短,更要快速给予惊或憾之感。克莱尔戾气不重,亦或者可以说是没有戾气,她的书写不会过于抨击,过于怜悯,掌握的刚刚好,如同一个专业知性的采访者,徐徐构造她的短篇王国。
我们依旧期待着“大魔王”的下一个帅气短篇。
《孪生》/【加】拉里 · 特朗布雷
《孪生》/【加】拉里 · 特朗布雷
《孪生》由拉里·特朗布雷著。这是一本对国内读者有点小众的小说,又叫《柑橘园》,2013年在加拿大出版,至今已荣获15个奖项,在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瑞典、以色列、荷兰等国出版,并改变成戏剧,在加拿大各大城市巡演。2017年10月在国内首次出版。
令人惊奇的是,作者在世界小有名气,但是国内却搜索都查不出来,幸好书籍还有零星售卖。
故事开始就是冲突,一颗炮弹从山那边飞来,炸毁了房屋,也打破了柑橘园的平静。为了给被炸死的爷爷奶奶报仇,父亲得在一对双胞胎中选出一个去当人肉炸弹。母亲希望让得了癌症的弟弟,这样,他们家至少还能留下一个儿子。但父亲却不同意,选择有病患的儿子去“牺牲”,那是对上帝的不忠。母亲悄悄地策划这对长得酷似的孪生兄弟调了包,让弟弟顶替哥哥,背上了爆炸装置……
不长的一本小说,主题是战争还是亲情?为了民族的大义?哥哥与弟弟的互换?读完我只有一种“真实感”,从何而来?小说从开始到最后的结尾,如若不是推理悬疑,你不会“哇哦”一句,你进入到这个故事里,结尾带给你的是余味或者留白的思考。
八万多字的小说,整个事件充满了阴谋,欺骗、威胁、暴力和引诱,它告诉我们,战争不仅是残酷的,而且荒谬,我们坚信的一些事情,理想,信仰,它可能是建立在愚昧,盲从和迷信之上的。
小说情节的冲突给了人强烈的震撼和思考,可是反过来想想,如果弟弟没有炸死儿童,而是真的炸死了敌人,炸毁了敌营,他就应该上天堂吗?以暴制暴,以眼还眼是否就值得提倡呢?随着故事的展开,作者不断在思考,什么是罪恶,为什么会在某些地方冲突频繁,战乱不断。
也可能是这本小说作者是优秀的剧作家的原因,它的结尾是一种“真相感”超越了“故事感”,完全跳出当时的故事,以另外的框架来诉说结尾,反而更加深刻感受到了主题,也正是因为主题是多方面行的,又重新誉为思考了。
这三本书其实都是有关战争的,过去的战争,心底颓废虚无的战争,生活的战争,人们之间欲望情绪的战争,信仰与对错的战争,爱的战争。
我们在无底洞的战争中向前,而是否向前,哪个方向才叫向前,也许就是我们永远要思考,或者读书的意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