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次的案例督导,既是对理论的掌握程度的检验又是再一次对理论进行梳理的机会。团体督导帮助我们去个人化,发现自己的盲点,锤炼对技术的运用。上周末的团督课上,李老师如是说:“只有深深懂得人性,你才会始终热情引导来访者,中立客观,理性克制。来访者只是人类陷入困境中的一员,他与你我没有不同。每一次治疗都是治疗师的成长,会促进我们人格的成长,甚至改变我们某些人格特质。”一席话铿锵有力,直透心灵。他的严肃认真、慈悲为怀,让我肃然起敬。
“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如何产生共情?”我们需要的是丰富阅历,而非经历。心理治疗师不是教别人如何解决问题,而是客观中立的帮助来访者找到问题的答案。因此在精分框架内的共情、中立、觉察式的聆听、不评判,不纵容,遵守规则,温柔而坚定…才是一个心理治疗师需要时刻保持的状态。
如何丰富阅历?可以旅行,可以读书,可以交际。身体在旅行,心灵亦然。好看的文学,精彩的美术作品、音乐和电影,都可以丰富我们的阅历。如是我闻,我也一如既往地阅读着,让自己心灵上的那扇窗开得大大的,看着这个世界,享受阅读的快乐,学习的旅程。即使在我们焦虑痛苦的时候,依然可以去学习探索自己内心的恐惧,学习如何自我满足,学习爱的能力,让内心变得安定与富足。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治疗师只需要引导来访者看到问题的根源,看到人生有无限的可能、Ta可以做出新的选择 与承担相应的代价。其实,只要你开始,就有无限的可能等着你。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不要封闭自己的感官,也不要沉溺于某段痛苦的感情挣扎不出来,抬头看看这个世界,心灵的窗户应该开得大大的,容纳更多事物,也接纳更多不完美,也可能有助于你走出某段感情。世间的一切皆可努力,唯独相爱全凭运气。缘起就有缘灭,一段感情的发生不会无缘无故,在一些特殊的时机就发生了,而如果不是真正非常相爱,非要在一起的话,总会有缘灭的一天。谁不是经过了千锤百炼,然后才会觉得人世间莫过如此?唯有自己是最可靠的,当你受伤了,痛苦不已时,默默疗伤,内观自己,去接受伤痛,哀伤过后,疗愈就发生了。心理治疗师只能帮助你看到痛苦的根源所在,问题的答案始终在你心中。你抱持自己,就有了往前走的力量。
往前走,不回头。这是我们每个人要学会给自己设的禁令,不管是生活还是爱情,还是事业,都别回头。很多时候,选择不回头,是因为相见不过是梦一场,不断的离别才是人生的基调。一次次的告别,一次次选择不回头。时光不再,但我们总得往前走。我们都需要一种能力,往前走的能力。
人生苦短,活在当下就好。普希金说:“没有幸福,只有自由和平静。”如此,已经弥足珍贵。世界越复杂,越要简化自己。人生是自己的,听从内心的想法就好,别人的眼光,其实无足轻重。最关键的是,你是否清醒地预知每一个选择可能带来的后果,并为此负责。愿你可以与痛苦焦虑为伍,可以云淡风轻,身心富足,舒适欢愉。愿你抵得住岁月,守得住繁华,做得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