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鲁迅先生这篇《示众》最大的感受就是如临其境、如在眼前。不得不说,鲁迅先生善用并且巧用具象化的描写,他笔下的情境、人物、事件都让人耳目一新且难以忘却。个人观点,这篇《示众》大致有如下三种姿态:
一、修辞运用丰富多彩,彰显世俗人情之态。
比喻手法的运用,如:“像用了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有一个瘦子竟至于连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鲈鱼”、“弥勒佛似的更圆的胖脸”、“胖孩子就像小鼠子落在捕机里似的”、“老妈子的钩刀般的鞋尖”……通过对小学生、瘦子、胖子、胖孩子等人的生动形象的描写,把一个个看客的窘态放大在读者面前,让人猝不及防地发笑,然而笑过之余又不禁默默心酸。首善之区的底层民众,只生活在看热闹一笑了之的群体里,像死鲈鱼、像小鼠子、像钩刀……明明是戏剧性的描述,却令人无法发笑。这是鲁迅先生最最独到的讽刺。
拟人手法的运用,如:“毫无热气,冷冷地坐着”……明明是“热的包子咧!刚出屉的……”,却是“冷冷地坐着”,一方面,天气太过于炎热,看不到热气,像冷的似的,另一方面,就像一个个接下来出场的看客们的心,也是冷冷的看不到热气。
借代手法的运用,如:“白背心”、“秃头”、“椭圆脸”……具体而又形象地展现了各个看客的形象特征,给人耳目一新的新奇感,让读者容易产生“原来这个人是这样”的感受。
“路上的沙土仿佛已是闪烁地生光”、“远处隐隐有两个铜盏相击的声音,使人忆起酸梅汤,依稀感到凉意”……一系列描写给读者带来感官上的冲击,令人享受到一场视觉、听觉、感觉上的盛宴,即使此情此景并没有那么愉悦。
所有的修辞和描写,把每一个出场的人物的性都格展示出来,尽显了世俗人情的劣根性之丑态。
二、蒙太奇的展示镜头,巧妙展现示众的始末态势。
“只有脚步声,车夫默默地前奔,似乎想赶紧逃出头上的烈日。”“热的包子咧!刚出屉的……。”此情景的反复运用,故事在这个场景开始,又在这个场景中结束,仿佛看客们在炎炎夏日做了个梦,看了个热闹,醒来了又回到了现实的生活中,继续漠不关心,继续逃离烈日,继续平淡的生活。
示众的过程中,从老到小,从男到女,从马路这头到那头,嘈杂、热闹、拥挤、冷漠,看客们的一言一行被展现得淋漓尽致。镜头缓缓的切换,让观众更是彻头彻尾地观看到了被示众者出现的前后,形形色色的看客们,纯粹的看热闹的场面。强烈的画面感给读者更加真实深刻的感受。此种蒙太奇的镜头展示,呈现了示众始末的整个经过。
三、具象化的描写表现,营造读者感同身受的情态。
“许多狗都拖出舌头来,连树上的乌老鸦也张着嘴喘气”,狗也可以“伸出舌头”、“露出舌头”,但就是这样单单一个“拖”字,却把因天热而恹恹的狗写的惟妙惟肖。“车夫默默地前奔,似乎想赶紧逃出头上的烈日。”由于天气炎热,车夫们没有吆喝着揽客,只是默默逃出,真实地展现了车夫炎炎夏日的状态。“胖孩子也跄踉了四五步,但是没有倒,一手按着脸颊,旋转身,就想从胖大汉的腿旁的空隙间钻出去。胖大汉赶忙站稳,并且将屁股一歪,塞住了空隙,恨恨地问道:‘什么?’”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将拥挤时胖孩子和胖子之间的小插曲刻画的具体详细,表现了孩子的灵活,也将胖大汉的肥硕的体态和粗鲁言行举止完美地展示出来。诸如此类的具象描写充斥文章的大部分,详略得当,褒贬之意流露于字里行间。更加具象化的描写,让读者切身体会到看客心理的悲哀,作者所营造的感同身受,恰恰是读者不愿感受到的。而往往这样矛盾的心理,恰巧更能加深读者对文章的认识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