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可以算是我人生的一个折点。
十年前,一人说“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十年后,我也有如此想法。十年前,她35岁,未婚。十年后,我35岁,也未婚。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是同命中人,我们都在35岁这个数字上“顿”了一下。如果把人的一生当作两次活,那么35岁了之前算是活着的第一次,之后应是第二次。
35岁之前,我都在听别人说;35岁之后,我只想听自己说。35岁之前,我学着怎么活;35岁之后,我只想按着自己的方式活。35岁之前,我在寻找活着的意义;35岁之后,我在为某种意义活着......
以上,是我上半年一段未完待续的文字。
时隔半年,再次归来,不为其它,只为它的未完待续。在这搁置的半年里发生了很多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我结婚啦!哈哈哈哈哈,人生的憾事又少了一件。就在前些天我拿到了专属于我的小红本本,触似冰凉,实则热血!在当下(男女对立,资本炒作)这样的社会风气之下,结婚似乎也需要一种特殊的勇气。
曾有人和我说,结婚的和喜欢的未必是同一人,一时间我没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因为我一直都觉得这两者指向的应该是同一人。直到我快要结婚时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喜欢是一种内心纯欲的表现,结婚则是各种欲望的叠加。结婚可以没有喜欢,但喜欢一定是想要结婚的。如果说喜欢是一张白纸,那结婚就相当于是一张报纸——需要注意和浏览的信息有很多。
结婚算是我年初制定的任务之一,也是最难把控、最难完成的一个。虽说历经了许多波折,终究结果还是好的。
在这半年里,我唯二少做的两件事是看书与敲字。曾也想过,既然已经搁置,何不直接放弃,来个彻底地断舍离。然而,我终究还是没能狠得下心来,心中的那份执念一直在默默地流淌,就好似很多人一辈子都无法释怀的挚爱。
在与另一半确立关系初期,我就强推《围城》让她看,因为我觉得既然我们的目的是入“围城”,何不先了解一下“围城”?然后再决定要不要一同奔赴。《围城》之后,我又让她看《平凡的世界》。起初她是拒绝的。她说曾有人和她说这本书写的很悲惨,不建议看(真的很让人无语)。我说,悲惨的不是文字,而是生活。许多许多日之后,告诉我她看完了,“悲惨”这个词再也没出现过在这本书上。
所以,一个人能否与你同行,思想和意识很重要;同样的,志趣也很重要,而且能听得劝,还得要不一意孤行。
要说这一路上最难最险的时刻,莫过于止步于城门之外时。节外生枝的事总是要姗姗来迟,且来的触不及防。仅仅几天我就瘦了4斤。好在一切都在最后时候被我完美化解了,也算是虚惊一场吧,但这场“黎明前的黑暗”对我的影响是至深至远的。“围城”有时候它不是一个词,或者一种状态,有时也可能是一种成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