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2017-10-14
读《爱的解析》(一)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爱首先是给而不是得。
有一种给的理解是放弃、被别人夺走或者做出牺牲,这是一个性格还没有超越接受、利用或者贪婪阶段的人的理解。对于一个“重商主义”的人也准备给,但一定要通过交换。只“给”而没有“得”对他来说就是欺骗。
有些人把给当成一种自我牺牲的美德。他们认为“给”是痛苦的,所以应该这么做,“给”在这里就是准备牺牲。
而另外一些人对“给”的理解完全不同。他们认为“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会到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体会到自己生命力的价值和升华使我们快乐。‘’
对他们来说,“给”比“得”带来更多的快乐,不是因为“给”是一种牺牲,而是因为通过“给”表现了我的生命力。
两种理解孰高孰低,大家一看便知。
那么给什么呢?在物质范畴里,“给”是财富。害怕损失的人有再多钱,心理上都是贫穷的。愿意把自己的东西给予别人的人,会感觉自己是富有的,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能帮助别人的人。尽管如此,有很多人他们不是不想给,而是自身超出一定的限度。所以无缘体会到这一点。
“给”肯定不止局限于物质范畴里。一个人究竟能给予别人什么?他应该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与悲伤——简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
通过他的“给”,他丰富了他人,同时在他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时,他也提高了对方的生命感。他“给”并不是为了“得”,但是通过他的“给”,不可避免的会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生命力的东西。
马克思说:“你同人及自然的每一种关系必然是你真正生活的一种特定的、符合你的意志的表现。如果你在爱别人的同时,但却没有唤起他人的爱,也就是你的爱作为一种爱情不能使对方产生爱情,如果作为一个正在爱的人你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被人爱的人,那么你的爱情是软弱无力的,是一种不幸。”所以说没有生命力就是没有创造爱情的能力。
那么这是一种不健康的爱吗?不。还是说这个人是一个没有能力爱的人?对。再或者,他选择的爱的对象是错的?也对,此时要及时止损。
爱是关心和责任。毋庸置疑。爱是对生命及我们所爱之物生长的积极的关心。如果缺少这种积极的关心,那么就只是一种情绪,而不是爱情。
《约拿书》的故事里,约拿为了一棵树惋惜,却对尼尼微城内十二万只是犯错的居民和许许多多的动物无动于衷。约拿既没有栽活那棵树,也没有关心它,他惋惜的是它原本可以为他遮挡太阳却死了。尼尼微城里的居民原本只要听从他那传来的上帝的神谕就可以免此一难,他却想让他们受到惩罚而不愿去传达。
自始至终,他都任由情绪支配了他自己。他缺乏应该有的仁爱和恻隐之心。
约拿对尼尼微的居民也没有责任心。一个爱人的人应该会这么想,他人的生命不仅跟他们自己有关,还跟我有关。我应该对他人的生命负责,就像对我自己的生命负责一样。
待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