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亲历过听众最少的课,学生仅有两人。若是再减一人,课真的不好上了,教室桌椅N张,师生四目相望,这是上课,还是开房?
我始终相信,不管什么样的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座无虚席。认真严谨的,是责任心使然;纵有吊儿郎单的,也有虚荣心作祟。老师唱念坐打,舞动斧钺钩叉,努力取义学生,取信学生,乃至取悦学生,但结果……还是没几个学生。
这其中固有老师课堂质量不高,内容新意不足,授课敷衍了事所带来的问题。但作为学生,似乎也有需要反思的地方。
父母长辈教育我们,好好学习,才能上好大学,上好大学,才能找好工作,找好工作,才能挣大钱,挣大钱,才能过好日子。分析一下其内在逻辑,我们上大学、来读书,是以一个具体的目标为导向,是被具体结果——好工作、高收入,所驱动的。现实大环境中,这没什么不对,但以此来驱动学习,确实既不高效,也不持久。整个过程中,你一直会权衡,这本书到底有没有用,这门课到底是否能帮我挣钱。你的目标始终是拿毕业证、学位证,一旦确定某门课老师不点名,可以稳拿学分了,出勤热情将会迅速消退。如果这样说的还不够具体,试问一下,倘若大学期间买彩票中了五千万,有多少人还能坚持完成学业?
我们发现,一些老外做事情非常专注执着,既不挣钱、也不讨好的工作,一干就是一辈子,让我们总是唏嘘感叹,不明白他们图什么。其实读书从来不是个苦差事,读书和看电影、听音乐一样,是休闲娱乐。是我们在人生不同阶段遇到的种种不负责任的人,把读书预制到了一个洪水猛兽的位置,用“只有……才”、“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等伪命题让我们潜意识里认可了读书就是劳心费力,猛读书、苦读书是为了将来不读书,看到考上名牌大学就开始焚烧教科书的,是该高兴,还是叹气?
学习、上课、读书,这类事情是该由兴趣驱动的,而非目的。心有猛虎,方会猛嗅蔷薇。学习应该是个释疑的过程,悬疑没能尘埃落定, 就像生理欲望没得满足一样,你总是会围着异性转来转去。
若有一天,你只觉每日浑身燥热,晨起之时十指擎天,不翻破几卷纸,猛读数篇字便觉精力无从释放,压力无法消解,恭喜你找到了感觉,这才是上学应有的状态,读书最初的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