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学员信息】:3班3组么么茶302
【作业要求】:仿写爆文。
【作业如下】:
听话,是对人格的另一种抹杀
近几年,孩子自杀的新闻多不胜数。大部分自杀的都是大家眼中的“乖孩子”,顺从听话。
上个月,兰州21岁的复读生小魏跳入黄河,死前和母亲的聊天记录曝光,也间接曝光了他的死因。
就因为离婚后的父亲给了小魏1400元,他没及时告诉母亲,母亲知道后两人多次吵架。
之后,他给母亲发了几张自拍,并说出心声:虽然很自私,但是,我想你记住我的模样,真的很幸运遇到你这样的妈妈,您的恩情,我来世再还吧。
最后一条信息他说:我真的想好好学,考个好大学,希望这个愿望,下辈子可以实现吧,我爱你,下辈子,别做我妈了,太累了。
而妈妈的回复是:你永远是我的好儿子,你是妈妈的支柱,我会尽我最大努力支持你!
妈妈因你考到外高而为荣幸,我希望你这次也争取轰动周边的几个学生,老师说了,你学习如果用心了,没问题,你是聪明的娃娃。
这聊天简直是鸡同鸭讲,小魏心理压力有多大,母亲没有倾听,也不曾体会,只是自嗨地打鸡血,将一切责任托付给孩子。而被一味的要求达成父母的愿望的孩子,结局令人唏嘘。
就像电影中《小孩不笨2》说的:大人们经常以为,和我们说很多话就是沟通了,其实,他们都是自己讲,自己爽。而我们都是经常假装在听,然后一边耳朵进,一边耳朵出……
同样。
关于名著《无声告白》也讲了一个听话的“乖孩子”的故事。
小时候,有次母亲离家出走,这让莉迪亚非常不安。于是请母亲不要随意离开,她会听从母亲,让做什么就做什么。
母亲最大的心愿是让莉迪亚完成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女医生。
从小到大,她从母亲那里获得的礼物都是各种医学、化学等理工科书籍,她毫无兴趣也装作满心欢喜。同时她还肩负着父亲让她融入美国群体的期望,因为他自己受尽了歧视和委屈。
每天放学,她就假装和朋友打电话,其实都是表演式的自说自话……
随着学业变难,人际不顺,她越来越认识到继承父母的愿望有多难,难到痛苦,绝望。最后只有跳进湖中才求得解脱。
武志红说,听话是一场代代相传的骗局。
这样的父母用爱绑架孩子意愿,让他们无力抵抗,心理只能一味压抑、接收、饱和,超负荷,最终崩塌!
听话,其实是对孩子人格的另一种抹杀。
强制孩子听话的父母,养不出人格独立的孩子。
同学的弟妹,她家里从小离婚,父母各自再婚再育子女。对于从小看大人眼色行事和的她,听话、懂事是司空见惯。前几年,认识了一部队男生,男友贴心照顾,两人甜蜜恋爱、怀孕然后结婚。直到她去了男方生活后才发现,男友简直是换了一个人。
对她言听计从的男友,对他妈妈更是言听计从;好脾气对她,对他妈更是没脾气;在外地一切正常、勤快的他,回到家就没了手脚,什么都靠妈完成。
口头语也是变成了:我妈说,听妈的……
直到他妈提出说:“你创业太苦了,你就在家,妈啥都有!累了你,妈心疼!”同学弟妹顿时怒不可遏,最气人的是她男友还同意了!
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妈妈能因为爱的名义,活生生折断儿子羽翼;也无法想象妈宝男有朝一日会独立支撑起一个家庭!
事实上,我们理所当然把听话当成教育孩子的捷径,听话二字一出,孩子乖乖服从。
那对于事业,婚姻,教育等人的一生来说,听话是在毁灭他们天性,压抑他们的潜能,还有无限未来。
然而,为什么听话教育会成为中国教育的核心?至今还大行其道?
一方面因为听话的孩子,省事!好带!
另一方面也符合父母强烈的控制欲,他人的服从会给他们带来安全感!
我们该让孩子听话吗?
有人说,太听话的人,很难成为人才。因为他们被驯化成了羊,而狼才是社会食物链的顶端。
曾经,德国心理学家海查做过这样一项实验:他选取了2-5岁幼龄时就有强烈反抗倾向的百名儿童和没有倾向的百名儿童,对他们进行从小跟追到青年时期。
结果发现:有反抗倾向的那组人,84%都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和决断的能力。
而无反抗意志的那一组只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他人遇事不能做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
那些没有反抗意志的74%正像我们庸庸碌碌的大多数。被执意要求听话,失去自我,不能担当,甚至“永远未成年”,或者叛逆倾向加剧。
美国心理学博士约翰 格雷就说过:人生的成功不是来自守规矩,而是来自于独立思考,来自于听从内心的愿望。
我们可以预见:成功属于反抗组的强者而不是庸人们!
所以“熊一点”也未尝不可,这样的人更具开创力,更勇敢大胆,更自主,也更能作为。比如开创苹果帝国的乔布斯,我们的阿里马云爸爸。
但服从型人格对于社会的运转也同样需要,他们按部就班,能很好的执行。
父母说的又一定正确吗?
无论是想活成“狼”还是“羊”,父母最基础的都要教给孩子明辨是非善恶,形成规矩,养成规则的能力。
另外,我们父母长辈虽然有更丰富的社会经验,可以指导我们少走弯路,但人的思维始终有局限性。
我们受制于阅历,地理环境,时代特征等等,很难对时间跨度几十年的后辈给出符合他们情况的切实意见。且有些不正确的三观,也需要舍弃,比如“金钱至上,读书无用”等。
童话大王郑渊洁曾说过:一个好的教育者应该用50种教育方式去教育一个孩子,而不是用一种方式教育去教育一个孩子。
因材施教多么可贵!我们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塑造成千人一面的模板一样。
只有多听孩子的想法,把决定权让渡孩子,让他们去承担他们的一生。
所以家长该审问自己——我孩子是怎样的一个人?他自己想要成为怎样的一个人?我又如何努力培养他成为那样的人?
我们要改变以往认知,尊重孩子的个体性、差异性,不强加意愿在孩子身上。
我们得明白,孩子脱胎于我们纯属于缘分,谁也不是谁的附庸,我们此生和孩子注定是别离的过程,别离就是成长,祝福他们。
其次尝试接纳,多些宽容,孩子固然有优缺点,我们不必拿着放大镜去生活,学会多看到孩子的闪光点。多点笑脸和鼓励,少些抱怨、指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同理心让关系更亲近。
再者学会倾听,改变单向的沟通方式。声贝不能解决问题,指责也不能解决问题。感情是双向的来回,沟通是心声的回响。多问孩子“你觉得如何?”“你看怎么解决?”
最后放手孩子,允许他们试错,也让自己出彩,活成榜样,才有带领孩子从独立走向优秀的可能。
都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我们都希望孩子有能力,可以负责好自己的人生。
都希望孩子有自信,不忍耐需求,不取悦他人,尊重自己内心。
都希望孩子此生快乐,不背负,不将就,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那么从爱出发,从倾听出发。
救赎一切,也治愈一切。